近年来,大学生毕业照拒拍现象引发关注。统计显示,部分班级全员缺席毕业合照,理由多为“无意义”“睡不醒”等,折射出大学同学关系疏离现状。这种现象与保研资格争夺内卷密切相关:学生为提升绩点,陷入大学课程满分内卷压力,甚至需防范同学举报学术造假等恶意竞争行为。高强度竞争环境下,宿舍矛盾、综测减分等现实风险加剧了人际信任危机。
高校共同体意识缺失成为深层原因。调查显示,超半数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学校对职业支持有限,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出路靠个人而非平台”。这种工具化校园生态中,学生成长路径高度依赖自我规划,集体归属感弱化。毕业照拒拍可视为对高校虚假共同体的反叛,拒绝被强加情感捆绑。
同时,校园文化衰落趋势显著。传统校园文艺作品式微,取而代之的是考证、投简历等功利化竞争生态。大学逐渐沦为“社会预备阶段”,失去超功利的精神给养功能。校园记忆被绩点焦虑、保研举报等现实挤压,形成大学生群体情感荒漠化。这种工具性认知与情感粗粝现象,本质是教育体系与社会生存逻辑深度互构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