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伊美军事冲突升级引发关注。美国使用战略轰炸机及新型钻地弹对伊朗福尔多、纳坦兹等核设施发动空袭,导致伊朗核设施损毁情况复杂化。伊朗坚称主权受侵犯,谴责美国违反国际法行为,并威胁采取军事报复,但实际回应行动被外界视为象征性。
美国宣称钻地弹轰炸行动旨在达成多重目标:一是瘫痪伊朗核能力,二是通过战略威慑效果迫使伊朗停火,三是为美伊核谈判新筹码奠定基础。特朗普将此次行动类比二战原子弹威慑,强调其促成冲突暂停的作用。此外,美国公开指控伊朗此前打击驻卡塔尔基地时存在“假仗争议事件”,暗示双方对抗存在非公开协调。
伊朗方面强调其导弹突破以色列防空体系,对以色列生存安全保障构成威胁,但美国介入后伊朗停火,以色列得以喘息并重整军力。分析指出,美国通过军事行动维系了中东盟友安全,而伊朗虽宣称胜利,却面临核设施损毁、战略被动及威慑失效三重代价。
冲突后续影响仍存不确定性。伊朗承诺对苏莱曼尼刺杀影响等历史事件保留反击权利,而美国表明若伊朗重启核设施将再次发动打击。双方博弈持续,伊美冲突的“耳光”最终落向何方,仍需观察实际代价与战略平衡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