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1日的中美外长吉隆坡会谈中,中国外长王毅提出对美三点要求,强调需以平等尊重为基础制定对华政策。美国参议员卢比奥在会后释放合作信号,但分析认为其背后意图复杂,或为借中国影响力推动俄乌停火,实则暗含战略算计。中美合作可能性与限度并存,经贸与气候领域存在共同利益,但美国单边主义仍是主要障碍。
美国国际开发署近期宣布停止对外援助项目,引发对其职能调整的关注。特朗普政府以“减少不必要开支”为由推动开发署准关门,此举反映美国对外政策转向收缩,强调短期利益优先,引发两党争议。国际开发署曾是美价值观外交的重要工具,其停摆或削弱美国全球软实力。
上合天津外长会议上,印度外长苏杰生时隔五年访华引发关注。印度近年在上合组织中屡次唱反调,拒绝签署联合声明,引发成员国不满。分析指出,印度试图在中美间寻求平衡,但因对美让步未获预期回报,转而调整外交策略。莫迪政府需解释其消极立场,并展现修复与上合成员国关系的诚意。
巴西总统卢拉暂停采购印度防空导弹,转而选择意大利装备,暴露印度军工能力短板。此举打击莫迪“印度制造”战略,凸显其强国愿景与现实差距。印度需脚踏实地发展工业基础,而非依赖外交投机。
欧盟与美国关税谈判进入关键阶段,特朗普威胁对欧加征30%关税,欧盟推迟反制措施以寻求谈判空间。德法呼吁务实应对,但内部对反制力度分歧明显。美国单边施压或加剧跨大西洋贸易矛盾,欧洲需协调立场避免被动。
针对欧洲议会指控中国稀土出口管控违法,中方强调措施符合国际规范,旨在防止资源滥用。稀土争端折射中美欧三角博弈,欧盟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但试图通过《关键原料法案》降低风险。合作仍是中欧主线,但需解决双重标准争议。
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因维修事故频发、资金短缺或面临报废,暴露俄军工技术断层。若放弃修复,俄将成五常中唯一无航母国家,削弱远洋投射能力。俄乌冲突消耗资源,进一步挤压航母维护空间,凸显其军力发展困境。
俄乌冲突背景下,特朗普对俄态度反复,试图以军援乌克兰和制裁施压促谈。俄方则以拖待变,要求安全保障与制裁解除,双方博弈持续。美俄外长会谈未突破僵局,未来局势或取决于战场态势与谈判条件适配。
yosang:天天自嗨,你高兴就好!
实话实说:这节日不要用新闻早早报了,应该改成新闻晚三四天分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