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车企对智能驾驶相关功能名称进行调整。小米将“Pilot Pro”改为“辅助驾驶Pro”,特斯拉“FSD”更名为“智能辅助驾驶”,比亚迪、小鹏等品牌也通过“驾驶辅助系统”“自动导航”等术语弱化高阶功能宣传。这一波“智能驾驶改名”现象反映出行业对功能命名的审慎态度。
车企在命名调整中隐含硬件配置差异。以“激光雷达Pro”为后缀的功能通常搭载激光雷达硬件,“双芯片Max”代表双计算芯片架构,而“配置拉满Ultra”则指向顶配车型的完整传感器组合。消费者需通过“命名考古学”理解不同版本的实际能力边界。
功能宣传更强调场景局限性。所谓“用车场景覆盖95%”实际排除城中村、无标线道路及雨雾天气,“障碍物识别”功能在应对中国式过马路等复杂场景时仍存在短板。门店不再突出“城市NOA覆盖范围”和“脱手驾驶”等卖点,转为客观描述辅助驾驶能力。
此次命名规范化运动揭示了智能驾驶技术的真实发展水平。通过剥离过度营销标签,行业正推动消费者建立对“端道端辅助驾驶”等技术的理性认知,同时也为功能迭代和技术突破预留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