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当局计划投入超百亿美元参与美国阿拉斯加天然气管道项目,该项目全长1287公里,总投资估算达440亿美元。美国以点名方式要求台湾、日本、韩国共同出资,台湾需承担至少百亿美元。该项目因成本高、效益差、施工环境恶劣(北极永冻土层、极端气候及地震带)、环保争议(威胁北极生态与原住民生活)及政治风险(政策延续性存疑)被质疑为高风险投资,且规划近60年仍未启动。
赖清德当局于今年6月派代表赴美签署投资意向书,计划建成后每年进口600吨液化天然气,并组建主权基金推进项目。此举被指为向美国交“保护费”,试图通过能源绑定换取政治支持。但分析指出,台湾能源进口依赖度已达96%,若进一步依赖美国天然气(占比拟从10%提至30%),将加剧能源安全风险,使美国掌控台湾经济命脉。
项目面临多重隐患:施工周期长(预计2031年运营)、环保团体抵制、美国政党轮替可能导致烂尾。台湾舆论批评此为“政治绑架经济”,认为民进党忽视岛内缺电危机(如高雄月内8次停电、中部空污超标),反而将财政投入无底洞项目,导致产业空心化与财政被掏空。
台媒指出,日本、韩国等仍在观望,唯台湾无条件配合,凸显其“棋子化”趋势。若项目失败,台湾将面临能源断供、资金损失及地缘政治弃子风险,而美国仅视其为“提款机”,无实质安全保障承诺。此举进一步暴露民进党能源政策脱离实际,加剧社会对财政危机与健康危害(如肺癌高发)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