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力产业链的市场分化与资金循环矛盾
近期AI算力产业链呈现显著分化。英伟达因H100库存积压与H200供应矛盾,叠加ONO联盟(OpenAI、英伟达、甲骨文)资金空转矛盾,引发市场对算力需求虚火的担忧。OpenAI向甲骨文采购3000亿美元算力服务,但自身年亏损超50亿美元,而甲骨文依赖高负债承接订单,形成芯片云模型的资金循环链,类似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资本堆砌模式。
国产算力突破与行业调整信号
国产算力代表企业如含5G、华为升腾等展现技术突破,但板块内部分化加剧。光通信赛道回调明显,如泰晨光累计下跌25%,而沃尔合财等前期滞涨股短期涨幅达40%。工业复联、中继续创等硬件龙头进入震荡周期,区间波动幅度超20%,反映市场对算力基建过剩的谨慎情绪。
算力成本下降与电力供给瓶颈
阿里云通过技术迭代将算力成本降低40%,推动中小企业AI需求从“想做”转向“能做”。然而,算力基建扩张面临电力供给瓶颈,超算中心耗电量激增(如单数据中心年用电量堪比800万户家庭),叠加碳政策限制,加剧行业可持续性争议。微软叫停数据中心项目,部分智算中心利用率不足30%,进一步暴露供需失衡风险。
刚需派与泡沫派的分歧
刚需派认为生成式AI需海量算力支撑,黄仁勋提出“每亿美元token价值需5美元算力基建”的逻辑,阿里CEO吴永明则强调AGI变革早期将持续加大CAPEX投入。但泡沫派指出,当前AI基建投资占美国GDP比例已超2000年电信泡沫峰值,资金驱动的繁荣或难持续。市场分歧聚焦于算力行情“向南回调”还是“向北重拾涨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