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于7月28日宣布,将此前给予俄罗斯与乌克兰达成协议的50天期限大幅缩短至10至12天,并称对普京感到失望。此举被解读为美国对俄施压升级,此前特朗普曾威胁若期限内未达成协议,将对俄加征100%关税。俄罗斯外交部批评此举为“奇怪的最后通牒”,并指出西方未推动乌克兰重启谈判。
特朗普的“援助乌克兰”政策实际通过北约框架向乌出售武器,费用由欧盟承担。这一机制引发争议,既被质疑为美国借机牟利,又暴露欧盟在安全事务上对美国的依赖。分析认为,特朗普缩短期限的决策与美欧近期达成的关税协议有关,通过展现对俄强硬姿态换取欧盟在经贸领域的妥协。
俄乌战场方面,俄军近期攻占红军城这一关键交通枢纽,切断了乌东地区乌军的补给线,使顿巴斯地区的控制权进一步向俄倾斜。军事专家指出,红军城的失守可能迫使乌克兰收缩防线,或成为双方停火的潜在契机。但俄方若继续推进攻势,需权衡彻底消灭乌军有生力量的可行性及西方制裁压力。
美欧达成能源协议后,欧盟计划三年内购买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但实际供应能力存疑。此举标志着欧洲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终结,迫使俄加速“向东转”战略。然而,美国当前年能源出口上限仅1700亿美元,协议执行面临产能与定价矛盾,可能加剧全球能源市场波动。
普京面临是否接受短期停火的抉择:若以红军城战役成果作为谈判筹码,可借机实现阶段性目标;若持续军事行动,则需应对西方更严厉制裁及俄欧关系长期敌对化的风险。分析认为,特朗普的政策调整实质是为安抚欧盟而作出的象征性表态,俄乌冲突的最终走向仍取决于战场态势与多方利益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