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期在与马来西亚、柬埔寨签署的贸易协议中嵌入“毒丸条款”,明确若两国签署损害美国利益的竞争性协议,美方可单方面终止协定。此类条款被视作美国对东南亚国家“忠诚度测试”的手段,其宽泛的触发条件引发争议,尤其针对与中国经贸关系密切的东盟小国。分析认为,这进一步削弱多边主义,且东盟缺乏拒绝美国的谈判筹码。
东盟自1967年成立初期带有反华色彩,但随中国改革开放及1997年金融危机中的援助承诺,双方关系逐步改善。当前中国已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通过产业链深度捆绑与区域安全稳定承诺,形成互利格局。然而,美国通过“毒丸条款”施压,迫使东南亚国家在中美间选边站,加剧平衡外交的难度。
中国通过稀土管制等反制措施应对美国长臂管辖,但东南亚国家面临双重压力。例如,柬埔寨计划将黄金储备分散至中国深圳保税区,被视为对华释放合作信号。东盟国家既需维系与中国的经贸纽带,又难以公开抵制美国条款,凸显其在全球格局变动中的被动处境。
美国在全球化中受益却转向保护主义,试图通过单边条款重塑贸易规则。东南亚国家依赖中国产业链与市场,实际难以“脱钩”。区域和平发展需求与北约扩张威胁形成对比,东盟需在安全与经济利益间寻求新平衡点。
静心了吗:西方国家的流氓行进用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