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近期对俄乌冲突的立场出现显著调整,从暂停部分对乌军援到威胁对俄加征关税,引发外界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指出,这一转变与欧洲领导人长达数月的密集外交游说密切相关。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通过秘密沟通渠道,促使北约同意承担美国对乌武器运输费用,并将成员国年度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形成“北约国防开支协议”。
特朗普提出“俄乌冲突缓冲期限”,要求俄罗斯在50天内停火,否则将对俄实施“俄美贸易关税施压”及“俄罗斯油气进口限制”,包括二级制裁涉及购买俄油气的国家。然而,此举被分析认为“雷声大雨点小”,因美俄直接贸易量有限,但二级制裁可能对印度、中国等能源进口国产生连锁影响。
在军援问题上,美国通过“美欧武器转售协议”将责任转移至欧洲:美国向欧洲出售武器,再由欧洲转交乌克兰。这一“特朗普交易艺术运用”使美国摆脱直接介入冲突的风险,同时通过军火交易获利。分析认为,此举既迎合美国优先政策,又转移了国内舆论压力。
特朗普政策调整的另一动因与其个人决策风格相关。媒体报道称,其夫人对俄乌局势的直观质疑(如“乌克兰城市挨炸”)促使他改变对普京的信任。此外,特朗普试图通过设定“50天和谈倒计时”为俄军夏季攻势提供窗口,同时为9月初可能的外交活动(如二战纪念活动)预留政治斡旋空间。
欧洲舆论将特朗普的转变归因于“欧洲对美外交攻势”,但实际政策效果仍存争议。例如,对俄关税威胁的实际经济影响有限,而军火转售机制可能导致欧洲承担更多援助成本。总体来看,特朗普政府通过政策调整实现了冲突责任转移,但其长期战略意图仍需观察后续执行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