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会谈进展与多方博弈
俄罗斯宣布将于5月15日派遣高级别代表团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参加俄乌会谈,但普京暂未确认亲自出席。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坚持与普京直接对话,并拒绝与俄方非元首代表接触。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积极推动会谈,试图提升国际影响力;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计划参与,特朗普则暗示视俄乌元首动向决定是否介入。分析认为,双方需通过代表团先行磋商实质内容,元首会面更可能用于最终协议签署。
中美贸易谈判与全球连锁反应
中美近期达成关税暂停协议并发布联合声明,引发多国政策调整。印度以美国钢铝关税损害出口为由,拟对美商品加征关税,成为首个对特朗普政府采取报复措施的国家。英美签署的关税协议包含针对中国供应链的“毒丸条款”,试图为后续贸易谈判树立样板。中国则通过深化与拉共体合作发布《北京宣言》,被外界视为对“华盛顿共识”的替代方案。
地缘冲突与经贸策略交织
印巴冲突虽暂时停火,但双方外交摩擦持续,印度驱逐巴基斯坦外交官并加强对舆论管控。莫迪政府在对美强硬反制的同时,仍保持对华钢铁加税政策,显现战略摇摆。欧盟在中美达成共识后陷入被动,其与美国的三轮贸易谈判因目标模糊陷入僵局。特朗普以关税为筹码施压盟友的策略面临挑战,各国在经贸阵营分化中重新评估对美战略。
历史经验与当前格局对比
分析指出,当前国际政治规则与历史事件存在呼应:俄乌元首会面需遵循“谈妥再签约”的潜规则,类似中国古代“渑池会”的外交博弈;欧盟在贸易问题上的绥靖政策被比作二战前的妥协风险。萨默斯等学者认为,特朗普在中美关税战中“先眨眼”是为避免更大损失,而中国通过多边合作扩大贸易网络,试图打破美国主导的孤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