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协议生效与撤军行动
当地时间10月9日,巴以第一阶段停火协议正式生效,以色列国防军开始从加沙部分区域撤军。协议要求以军撤离主要城市,但仍控制约半数领土。美国特使证实,以军已完成第一阶段撤离,人道主义物资运输同步启动,数十万流离失所的加沙民众开始返回被毁的家园。
冲突后果与重建挑战
持续两年的冲突导致加沙地带严重损毁,超过6.7万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尽管停火协议为重建提供窗口,但加沙废墟化现状使返乡民众面临巨大挑战。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强调,以军将继续驻留以实现加沙非军事化目标,并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
国际斡旋与政治博弈
特朗普在推动停火协议中扮演关键角色,其提出的加沙托管委员会提案设想由美英主导管理加沙,排除哈马斯和法塔赫参与。尽管特朗普自诩解决多场冲突,但诺贝尔和平奖争议中,该奖项最终授予委内瑞拉反对派人士。
协议后续与潜在风险
根据巴以人质交换协议,哈马斯需在72小时内释放20名在世人质,以色列则承诺释放250名巴勒斯坦囚犯及1700名拘留者。然而,以色列极右势力对长期停火持保留态度,哈马斯内部对解除武装的立场亦存分歧。分析指出,若加沙托管计划实施,巴勒斯坦自治权可能进一步削弱,地区矛盾或再次激化。
未来治理与不确定性
以色列政府内部对加沙未来治理存在分歧,极右派主张全面控制,而美国明确反对彻底占领。特朗普提出的商业开发与托管计划若落地,加沙或成为西方主导的“非主权实体”,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前景更加渺茫。尽管停火暂时缓解冲突,但双方根本矛盾未解,局势仍存高度不确定性。
11马汉:阿拉法特拒绝奥斯陆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