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策调整与中印互动
印度自7月24日起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这是时隔5年的首次政策松动,被视为中印关系回暖的重要信号。近期,两国在国防、外交等领域互动频繁,包括印度外长和防长五年来的首次访华,以及加快恢复直航航班的共识。印度智库还提议放宽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审查规则,显示其试图通过深化经贸合作缓解外部压力。
美国施压与印度经济困境
美国特朗普政府近期对印度加征25%关税,并以印俄关系为由威胁进一步制裁,加剧了印度的焦虑。印度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虽自诩经济增长强劲,但面临美国贸易霸凌时缺乏有效反制手段。其高度依赖俄罗斯油气(占进口能源42%)和军火贸易,而美国要求印度切断与俄合作,导致印度陷入两难。
印度外交策略与结构性矛盾
印度试图在大国博弈中左右逢源,但其外交经验不足的短板凸显。例如在阿富汗问题上押错宝,以及以“反恐”为由激化与巴基斯坦矛盾,引发国际争议。此外,印度对“印度制造”的雄心依赖中国技术、零部件和原材料,难以彻底脱钩。为应对美国压力,印度选择向中国释放合作信号,但这一策略被视作权宜之计,未来可能随利益变化调整。
经济博弈与规则体系挑战
印度若想维持大国地位,需在规则体系中平衡各方利益。美国以关税施压要求印度购买高价能源,但印度仅愿承诺250亿美元订单,远低于美方预期。与此同时,中国通过稀土等战略资源形成对美博弈优势,而印度缺乏类似筹码,被迫在夹缝中寻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这一局面反映出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化重构中的被动性与复杂性。
江山:印度缺韭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