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宋词精选:陆游 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

最近更新: 2017-06-01时长: 03:52
宋词精选_宋词大全_李清照/辛弃疾诗词精选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1条评论
欢乐马

欢乐马:《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潮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春,陆游应川陕宣抚使王炎的邀请,去南郑幕中担任干办公事。当时南郑已是宋金对抗的前沿,能参与收复失地的战斗,报效国家,是陆游的宿愿。这期间陆游写了许多不朽的爱国篇章。《秋波媚》就作于这年的秋天。一个初秋的晚上,词人漫步登上了位于南郑西北的高兴亭。 纵目远望,暮色苍茫中横亘着终南山,触目惊心,山那边便是丧失的中原。对此,爱国诗人怎能不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呢!“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初秋之夜,萧瑟凄凉,季节本身固有的特点和千百年来人们关于悲秋的文字足以使诗人情绪低落。哀哀号角与缕缕烽烟,一闻一见,典型地表现了边城的特定环境与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给词作定下了沉郁悲壮的情调。 在角声和烽火的强烈刺激下,郁愤变为躁动不安,于是他“悲歌击筑,凭高爵酒”。“悲歌击筑(一种打击乐器)”,写诗人在高兴亭上把一腔悲愤寄托在歌声与乐声之中。“凭高爵酒”,诗人远望失土,以酒洒地,祭悼失地和为国捐躯的英灵,借以平息自己起伏不平的心境。高兴亭上,诗人此等豪壮举动包涵着无限的忧愁和激愤,所以词人才以“此兴悠哉”作结。悠,深长意,不可理解为悠战游战逍遥自在之意。 上片起句写景,烘托气氛,中间描写诗人独立亭上、击筑悲歌、祭悼失土和殉国亡灵的郁愤形象,意犹未足,最后复以感叹作结。下片起句写景,注入了作者的感情,但它不同于词首。词首边城肃杀的秋色边声,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而下片的月亮则纯是客体,词人却赋予它人格:“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一轮秋月,洒下月华,脉脉含情地照耀着终南山。同时又设一反问:“多情谁似南山月?”巧妙地以月比人。无情之月,尚且如此,而有情之人又应怎样?其间多少优思,真可谓“欲说还休”!“谁似”一语潜藏着无限的辛酸和悲愤,表达了作者对屈膝投降政策的忿恨。随着系魂牵魄的南山月,陆游的思绪飞越终南山,来到长安城。 他向来主张“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宋史·本传》),所以长安既是他收复中原决心的标帜,又是中原的代表。“漏桥烟柳,曲江池馆”,都是长安的胜迹,词人借此代表长安,起着双重效果。既说明了长安的美丽可爱,又提醒人们,别忘了那块风景如画的土地现在却沦于女真贵族之手。“应待人来”,意味深长,其言外之意,颇含

2020-04-15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