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高中辍学后,面临农村传统婚恋观念的冲击。亲戚们反复安排相亲,对象多为屠夫、商贩等“能过日子”的人选,但她始终以不将就态度拒绝。尽管被贴上“眼光高”的标签,她仍坚持对纯粹情感的追求,多次恋爱却因现实困境无疾而终:追求者或涉违法、或经济窘迫,甚至出现年龄悬殊的荒唐匹配。
在乌鲁木齐打工期间,单调的流水线生活催生出工友的短暂追求,这段无结果恋爱经历因对方未成年而终结。后通过努力成为编辑,却遭遇网恋奔现失败案例,对方性格与电话中的形象判若两人。进入机关单位铁饭碗工作后,经济拮据婚恋阻碍愈发明显,月薪600元、需赡养高龄外婆的家境让正经相亲对象却步。
经历多次情感挫折,李娟在29岁终于拥有为期一年的正式恋爱,分手后选择回归新疆。晚年感悟体现在对生活的接纳,她不再执着于爱情必需性,通过写作改善经济状况,在村庄置产陪伴母亲,坦然面对泥瓦匠的提亲,最终在安稳中理解珍惜当下、不追不赶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