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董宝珍电台(102):董宝珍2015年11月在北大光华的演讲-谈精神经济学的产生(2018-05-09)

所属专辑: 董宝珍电台
最近更新: 13小时前时长: 01:00:50
董宝珍电台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1条评论
薛飞s

薛飞s:非常感恩董老师的分享,仔细听了董老师的精神经济学想发表一下学生的浅见:1,行业来看,白酒作为饮料被食用,在温饱层面会有一个平均利润率,当茅台从温饱进入精神层面,它就可以不断提价。温饱是“有”,精神是“无”,“无”即代表“稀缺”、“收藏”、“社交”、“金融”。当茅台的“无”(精神消费)消失,那它就不能享受高利润率。就好像你独自一人在家喝茅台,和在酒桌上与别人一起喝时,茅台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茅台的售价和二锅头一样时,它的精神消费溢价就会消失。2,国产大米4元一斤,进口大米100元一斤,我理解为在“有”的层面,国产大米值4元,进口大米值5元,那进口大米多出来的95元就是“无”的层面,它代表着在精神上比别人“高级”,代表着“优越”,代表着“显摆”。把你一个人困在荒岛上,你考虑的是填饱肚子,这“无”的价值就会荡然无存。一言以蔽之: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当一个行业的头部产品进入精神消费(无)领域,它就可以享受超额提价权,高出的利润率就是精神消费代表着“文化”、“稀缺”、“国家级保密”、“面子”、“地位”等等

2020-04-02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