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文青手册52】罗大佑

所属专辑: 矮大紧指北
最近更新: 2018-12-31时长: 19:17
矮大紧指北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彩蛋时刻】

彩蛋(一)弃医从乐,医病医心


罗大佑(Tayu Lo),1954年7月20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是苗栗县的客家人,祖籍广东梅州市区梅县区,创作歌手、音乐人、作家。出身医生世家的他,毕业于台湾的中国医药大学医学系。


1972年参加学生乐队担任键盘手。1974年创作了第一首歌曲《歌》,1976年正式投入商业音乐创作。1980年大学毕业之后在台北一家医院放射科工作,但最终因对音乐的热爱难以割舍,辞职成为职业音乐人。为电影《搭错车》创作插曲《是否》、《一样的月光》和主题曲《酒干倘卖无》。同时期创作《光阴的故事》、《将进酒》、《走不完的路》《青春舞曲》、《鹿港小镇》

 

(罗大佑首张专辑《之乎者也》)


1981年首度担任唱片制作人,制作歌曲《童年》。1982年,发行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打破当时流行的民歌曲风,带领台湾流行音乐走向毫无前例的批判与省思风潮。随后推出《未来的主人翁》专辑,针对民族、时局、传统、社会,进行前所未有的批判。1985年创作《明天会更好》后离台赴港发展。1987年于纽约获颁“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1988年出版第一部文学作品《昨日遗书》。

 (《东方之珠》乐谱)


1990年创设“音乐工厂”,陆续发表《明天会更好》、《东方之珠》及《皇后大道东》等国粤语歌曲并为多部电影配乐。1991年《皇后大道东》在香港发行,囊括香港三大排行榜冠军,四首歌曲进榜。1990年代初期,大陆歌迷对罗大佑的喜爱到达高点。 

 

(罗大佑怒剪美国护照)


2000年首次前往大陆各地举行个人演唱会。2004年为抗议美国要求台湾协助出兵伊拉克,罗大佑公然在台湾新竹的演唱会中剪断美国护照,放弃美国国籍。2004年台湾发生三·一九枪击案,罗大佑在随后推出的专辑《美丽岛》中,收录《绿色恐怖份子》歌曲。 2009年成立纵贯线乐队,展开一年世界巡回。

 

(《家III》)


2017年发行《家III》,举办“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巡回演唱会。

 

(罗大佑知乎页面)


翻遍网络,对于罗大佑弃医从乐的经过都是几个字带过,在一次专访中,罗大佑无意中说出这样一句话:“我不可能永远扮演医生的角色嘛。现在的年轻人看得很细,他们的生活大起大落。”原来,他一直是在做医生,只是医病还是医心的差别。


彩蛋(二)花甲之年的“愤怒青年”


2017年,罗大佑,这个曾经的“愤怒青年”在花甲的时间小心翼翼地开通了微博和知乎,此时,他给自己的“人设”是:哼歌唱曲的大伯。正如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时间给了自己改变,58岁时得到的女儿翻转了世界。既然都有那么多愤怒了,还需要我愤怒吗?”看现在的罗大佑,他就是那个被小朋友牵着走的“大朋友”。

 

(罗大佑微博配图)


罗大佑一直在歌唱“家”,只是这个过程是离开到回归,从为了摆脱被抓回家做医生的的那个“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到在儿时生活的宜兰牵着女儿手呼唤温暖的爸爸。正如他所说:“一个人一生中会有三个家。第一个家,是父母给我们的家。第二个家,是我们自己出外去追寻的那个家。第三个家,是自己终于成立的家。”逃离、寻找、创造,人生三个不同的阶段,花甲之年的罗大佑娓娓道来。


 

不久前,罗大佑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在那段视频中,他说了很多关于人生的事情,有生死,有温情,有怀疑,有幸福。以下节选部分内容,让我们来看看花甲之年的罗大佑在想些什么。


澎湃新闻:是什么时候开始想要了解现在的媒体生态和网络生态?之前有脱节过一段时间吗?


罗大佑:在发MV或是上微博等社交网站的时候,发现打字说“你好”,这种语言的模式非常不熟悉。现在的世界视觉变得好厉害,需要认真去注意。


澎湃新闻:所以你还注册了知乎,真的有认真在上面答题。


罗大佑:有答题可是没那么认真呐。很难认真,一旦认真,得到认真的回响,会被卷进网络的世界无法自拔。


现在的年轻人不太写字了,我觉得这是危机的开始。写字是人一定要用的一个东西。中文是象形语言,它每个字有声音、形象、拼凑组合后的独特意义,构成民族美学和文化思考的方式。


中文写的时候不像德文、法文或是英文。我们没有那么多语法,翻译到中文的语句和走法会有不同处,但基本上还是优美的。所以人生的美学是靠写字出来的。有思维的人,字一定不错,这表示他思维系统已经成型。即使是不同的文字,写的好看依然可以辨认出来,会觉得“写得也有道理吧”。


人的头脑是宇宙最神奇的器官。头脑发育的可能性靠的是双手,而不是靠思维。手帮人探讨世界的可能性,脑筋对视线细腻的程度和吸收的可能性。如果只是打字,那是电脑在打字而不是人。


澎湃新闻:现在获取资讯的方法是什么?


罗大佑:老实说现在的资讯对我来说没重要到那个地步。以前看电视新闻,哇这里发生什么,那里又爆炸了。现在那些重要人物,那个最大国家的总统整天在那Twitter,那重要吗?


不如去看BBC的节目、大自然的纪录片比较重要。


澎湃新闻:你对电子音乐怎么看?采访过一个很年轻的台湾电子音乐人,他的观点很有趣,大意是“电子音乐不老不死,音色不会随时间磨损,它具有创造力和时间上的优势,所以常常令人恐惧。但人应该对自己的思考力、寿命有信心才对。”


罗大佑:有些人天生就是做电子的。1970年代日本有个作曲家叫Tomita(富田勋)已经能做非常复杂的电子音乐,他可以把斯特拉文斯基《火鸟》那样的曲子全部用电子做。喜多郎的音乐也使用电子模仿大自然的声音。那些人先天靠插电灯泡才会亮,但是大部分人不是这样的。


但如果电子乐变成主流就会有问题。因为都要插电,一拔电就不行了。人类唱歌本来就不是为电而唱歌。歌声存在于语言之前,原始人有同伴受伤死掉,出来的声音就是歌了。

要是插电才能唱歌,就好像妈妈死掉要插电才能哭吗?不是这个样子的嘛。


但电子乐的确可以让原来的音乐更宽广。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电子音乐在某方面很合理。五线谱也是数学的,看谱时就能大致知道写曲人的表达。数学的换算沟通在音乐中是必要的,但如果把这个机制换成全部,我个人认为是会有问题的。


我希望这个年轻人在没电的时候还能弹钢琴。


澎湃新闻:2000年以后你出专辑的速度慢了,是因为要握住时代的脉搏比从前难了吗?


罗大佑:我不可能永远扮演医生的角色嘛。现在的年轻人看得很细,他们的生活大起大落。这个世界相对来讲对他们比较不公平,他们处在一个“非要这种东西不可”的年代里。所以会失落,这就是我为什么不相信网络或者电子这些媒介的原因。


台湾年轻人是很愤怒的,他们对环境、对任何不满是很敏感的,行动力也很强。


既然已经有那么多年轻人愤怒了,还需要我们去愤怒吗?这个世界在被各种力量撕扯,我们发挥音乐最原始的功能就可以了。


澎湃新闻:所以不会再想抓时代的脉搏了吗?


罗大佑:这些我们都抓过,曾经跟这些声音在一起过。但是生命不同阶段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假如罗大佑还不甘寂寞要领导年轻人干嘛干嘛,那我就会看他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


生命的转换需要蛮长时间才会到下一段,人在其中不自知。让时间带着我们走,跟旁边人做最好的沟通。


永远记得太阳每天升起,黄昏的时候会落下来。宇宙在进行,我们时刻活在里面。不要忘记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个事情正在发生。

澎湃新闻:“老”了的时间感和年轻时有什么不同?


罗大佑:时间是很厉害又可怕的东西,时间是神。人在世上唯一没法真的了解的东西就是它。现在这一瞬(打一个响指),永远过去了哦,永远抓不回来了。


澎湃新闻:会想多维宇宙的问题吗?


罗大佑:会想,但想不透。


澎湃新闻:那么多年你一直关心人类社会的运作,为什么一直还是对人事热忱?


罗大佑:哎我不知道哎。是命吧。可能年轻时一直往外跑,那么大年纪又回到家里。我是先立业再成家,58岁才有女儿,成长过程被拉得很长。也许幸也许不幸,现在看成是幸运。


给年轻人的忠告是,假如现在不想有小朋友,可以等年纪大了再有。因为老了生命力往下掉,小朋友会给你一个撑住的力量,让你对世界重新好奇。


Never say never cause you’ll never know never.


澎湃新闻:对离家的年轻人,你有什么话要跟他们说?


罗大佑:一个人的成长没那么简单,但也没那么辛酸。


彩蛋(三)曾经的《昨日遗书》

 

(《昨日遗书》书影)


《昨日遗书》2002年在大陆出版,是一本有关成长、家园、爱情与艺术的书,收录了罗大佑二十年间创作的散文、随笔,完整再现了罗大佑作为作家、诗人的另一面。当代中国乐坛,没有哪一个人能像罗大佑那样将中国人的血液化为现代民谣辽远、恒久的声音,在这本书中,罗大佑真实记录了青春的成长和漂泊的身影。


《自序》


活着太久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告别而去的,究竟又怎么了?


曾经以为不可能被盼到的二零零零年、竟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地隐埋;回头看时,了无痕迹。


那么,我们有没有长进一些聪明才智,与人生的顿悟呢?


真的不知道——也许这样比较好。


歌是语言绽放出的花朵;但这样的花朵,即使再娇艳,也并不能保证她不凋零,归根而去。


所以,答案可能在那颗小小的种子里。


但这个时代的小朋友们太快乐了,不可能体认到真正的快乐其实来自受过苦的心灵。


就像,这宇宙里最珍贵的东西,不但是钱买不到,也甚至是摸不到或看不到的,一样。


昨日已逝。这里有我上个世纪写的一些遗稿,看看倒也仍像些文字。对于说罗大佑在吃老本儿的人而言,我必须给他们更多的把柄来捉,否则大家什么也捉不着。包括自己在内,大家白忙半个世纪。


没有了存在,就不能接轨。在一九九八年二月父亲过世的那段日子前后,我总算体会到了什么叫生死。这个接轨,是在一些死亡的状况以后完成的。相信父亲在天之灵不会介意我不打算有小孩子的不孝行为。


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北京长安街上的饭店内写这样的一片序文,不但是一种缘分,也可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对在大陆靠行文为生的朋友们先说声抱歉,我真的不是要来捞过界抢饭碗的;二十年来如果靠的是写文章过日子,罗大佑早就饿死在资本主义大都会的某个阴暗的角落里了。日子要过,饭要吃,戏得上演,歌得唱。还有些可以的旋律在后头,但要把手头上的账款先清一清,吃饭毕竟不能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序幕再度拉开,乐队兄弟们已准备出场。二十年来歌手生涯,最怕的本来就是开演唱会,担心一横倒突然想到,咦,一个死去过的灵魂难道还怕鬼吗?何况台下坐着的还是一堆活生生的冲着你来的支持者呢!


好吧,弟兄们,上喽!一个民族的生命得延续,大家得过得理直气壮。吉他弦已调正,干吧!


谨将此书献给过世的父亲。


我们,没白活。


罗大佑


2002年2月26日于北京

 

彩蛋(四)那些年矮大紧难忘的罗大佑

 

 








(高晓松微博)


矮大紧微博中的罗大佑,记录了青春的回忆、友情的回忆、人生的回忆。来看看矮大紧珍爱的那几首歌:

 

(《恋曲1980》)


《恋曲1980》是罗大佑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收录于首张个人专辑《之乎者也》。也是罗大佑可谓最经典的系列歌曲——“恋曲”系列的第一首歌,同时,也是罗大佑第一首纯正的“情歌”。


你曾经对我说 你永远爱着我

爱情这东西我明白 但永远是什么

姑娘你别哭泣 我俩还在一起

今天的欢乐 将是明天永恒的回忆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今天的欢乐 将是明天永恒的回忆

 

什么都可以抛弃 什么也不能忘记

现在你说的话都 只是你的勇气

春天刮着风 秋天下着雨

春风秋雨多少海誓山盟随风远去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亲爱的莫再说你我永远不分离

 

你不属于我 我也不拥有你

姑娘世上没有人有占有的权利

或许我们分手 就这么不回头

至少不用编织一些美丽的藉口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亲爱的或许明天我们要分离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亲爱的莫再说你我永远不分离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亲爱的莫再说你我明天要分离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亲爱的莫再说你我永远不分离

 

(《光阴的故事》)


《光阴的故事》是由罗大佑填词和谱曲,而原唱是张艾嘉,最早收录在专辑《童年》中。罗大佑用他深情的嗓音唱红了《光阴的故事》歌词,《光阴的故事》成为了经典校园民谣。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

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天天的流转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发黄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圣诞卡

年轻时为你写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

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

刻画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两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泪的青春


遥远的路程昨日的梦以及远去的笑声

再次的见面我们又历经了多少的路程

不再是旧日熟悉的我有着旧日狂热的梦

也不是旧日熟悉的你有着依然的笑容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海上花》电影海报)


《海上花》是一1986年香港电影《海上花》主题曲,由甄妮主唱,罗大佑词曲。


是这般柔情的你

给我一个梦想

徜徉在起伏的波浪中盈盈的荡漾

在你的臂弯

是这般深情的你

摇晃我的梦想

缠绵象海里每一个无名的浪花

在你的身上

睡梦成真

转身浪影汹涌没红尘

残留水纹 空留遗恨

愿只愿他生

昨日的身影能相随

 

永生永世不离分

是这般奇情的你

粉碎我的梦想

仿佛象水面泡沫的短暂光亮

是我的一生

睡梦成真

转身浪影汹涌没红尘

残留水纹 空留遗恨

愿只愿他生

昨日的身影能相随

永生永世不离分

是这般奇情的你

粉碎我的梦想

仿佛象水面泡沫的短暂光亮

是我的一生

 

(2018年罗大佑上海演唱会)


《将进酒》是罗大佑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民谣歌曲。滚石唱片于1982年在中国台湾发行。2018年5月11日罗大佑上海演唱会再次演唱了这首歌曲。


潮来潮去, 日落日出。

黄河也变成了一条陌生的流水。

江山如画, 时光流转。

秦时的明月汉时关。

双手拥抱是一片国土的沉默。

少年的我迷惑。

摊开地图, 飞出了一条龙。

故国回首明月中。

 

风花雪月,自古依然。

祖先的青春刻在竹板上。

爱情如新,爱情不在。

圣贤也挡不住风流的情怀。

多愁善感的你已离我远去。

酒入愁肠成相思泪。

漠然回首, 想起我俩的从前。

一个断了翅的诺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童年的文章如此做。

青春不再,往日情怀。

我未曾珍惜的我不再拥有。

亲爱的朋友,你的心事重重。

何处是往日的笑容。 

莫再提起那人世间的是非。

今宵有酒今宵醉。

莫再提起那人世间的是非。

今宵有酒今霄醉。

 

彩蛋(五)《罗大佑自选辑》文案


矮大紧在节目中提到的下笔“荡气回肠”的《罗大佑自选集》文案其实出自马世芳和吴清圣的笔下。下面就摘录一段“前言”部分以飨读者:


●前言


尝试替某些歌下定义,论述莫可名状的音乐和旋律,等于要强行介入别人私密的记忆,永远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尤其当我们论述的主题是罗大佑这么一个集众多争议于一身的人物时,这件差事显得格外困难。纵观整个台湾流行音乐史,大概没有任何人像罗大佑这样既承受这么多的景仰和膜拜,又遭到那么多的唾骂和质疑。即使到了今日,他的作为仍然不断引来许多错愕的眼神。寻找出公允适切的论述角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有几个问题:罗大佑到底通过音乐做到了些什么?在九○年代的今天回头去听这些作品,除了怀旧,是否还有其他的意义?对七○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而言,罗大佑的音乐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九○年代以来,罗大佑的作品一度使不少人摸不清楚他在想些什么,“妥协”、“商业”、“投机”之类的字眼不时出现在老歌迷的脑海。我们能否通过创作者自己的陈述,试着重新体会他埋藏在这些作品中的种种企图?


相信没有人会否认:假如没有罗大佑,这十几年来的乐坛会清冷、失色许多。他独立闯开了一片全新的领域,替华语流行歌曲在主题的拓展、旋律编曲的经营、以及整体制作的概念上都树立了新的标杆,成为无数后辈极欲追寻超越的典范;十几年来在音乐形态和内容诉求上不停的扩张,也使他影响的层面更加复杂。在面对罗大佑为数庞大的作品时,我们发现他的创作历程可以明显地划分为几个时期,而每段时期推出的作品,前后之间都可以找出内在的连结。当聆听者面对这些涵盖了二十年历程的作品时,我们若能藉此看出它们彼此之间的理路,相信对瞭解这些歌曲会有一定的帮助。


负责这次文字撰写的两个人,都是不满二十五岁的年轻小伙子。当年罗大佑的“黑色旋风”对他们来说只是童年依稀的回忆,谈不上什么震撼跟省思。这样的身份使他们在论述罗大佑的时候会拉开一段“历史的距离”,并且格外在意这些作品摆在今天仍然能够呈现出来的意义。他们对罗大佑许多后来的作品有着和多数人一样的困惑,在和创作者本人进行冗长的访谈之后,这些疑惑得到一部分解决。所以在呈现这部分的论述时,撰稿者将尽量重现罗大佑自己口中的企图,而不会做太多直觉的臆测与论断。


历史上许多艺术作品的最终评价,是在作者死后数十年、甚至一两百年才重获确认的。短短二十年就要替罗大佑这个目前仍在继续创作的音乐工作者判定历史地位,是失之卤莽了。我们不妨把这个自选辑看作一份音乐史料,它告诉我们罗大佑自认最有资格传世的是哪些作品。也不妨想像一下:多年之后,假如我们孙辈的孙辈凑巧找到这套古董唱片,而当他通过未来的音响聆听这些歌曲的时候,却流下了和我们相同的眼泪,那么这段路就真的是没有白走了。

 

【大紧语录】


1. 这么多年以来,我可能喜欢过很多人,但是有的时候因为成长就变了,就觉得其实也就没那么好。罗大佑应该是唯一一个从我小时候到现在一直热爱,无论是听他的歌,听别人翻唱他的歌,甚至就是在脑子里回想他的歌词,读有关他的各种东西,都依然还是非常的喜欢。


2. 我很早就到了演唱会门口,在门口站了很久,因为我想我可能在今天会遇见很多故人,结果果然遇见各种熟人,大家都很激动,见面都像一种地下党互相使暗号一样的那种心情,就像一个宗教或者一个帮会,大家秘密的有自己的热爱。


3. 当时张亚东跟我给罗大佑伴奏,唱了好几首歌,我一边弹琴一边心里的那个幸福。。。。。。就是觉得好像人生有好多个梦想,但是都随着岁月慢慢被抹去了,一些没有梦想到的事情竟然有一天能够在一个小酒吧里实现了。


4. 罗大佑不但把流行音乐提升到了这个高度,他还提前写好了整个时代的挽歌,而且他单枪匹马的用流行音乐和整个台湾当时严酷的社会战斗,在台湾解冻时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 罗大佑对我们的意义不光是一个流行音乐人,他打开了我们的心灵,打开了我们的眼睛,打开了整个少年的胸怀。

评论1条评论
土豆没有

土豆没有:为什么没有评论了,感觉世界容不下不同的声音了

2022-07-29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