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的古老节日,其历史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早期上巳节并非固定于三月初三,而是以夏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为准,因地支“巳”象征祛病止灾,故称“上巳”。据《周礼》记载,女巫主持的水边祓禊仪式是核心习俗,通过兰汤沐浴祛除不祥,后衍生出祭祀宴饮等活动。
魏晋时期,上巳节固定为三月初三,唐代杜甫《丽人行》描绘了长安水边祓禊的盛景。曲水流觞雅集是另一重要习俗,文人将酒杯置于溪流中漂流,停驻时饮酒赋诗。王羲之兰亭集会即为此例,其《兰亭集序》成为经典。此习俗或与“玄鸟生商”传说相关,暗含生殖崇拜与祈福寓意。
东汉学者应劭考证,上巳节源于商周时期,结合换季易病的特点,形成兰汤辟邪沐浴的巫术传统。另一观点认为,招魂续魄习俗通过安抚亡灵或召回生者魂魄,以保健康。虽此习俗今已罕见,但其祛灾目的与祓禊、曲水流觞共同体现了古人迎祥纳福的集体祈愿。
上巳节的历史演变融合了民俗与雅趣,从早期祓禊仪式到固定节日的形成,再到文人雅集的兴盛,展现了中华文化中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