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产生与特性
静电主要通过接触分离起电(如摩擦实验)和感应起电(需接地环境)形成,固体大面积摩擦、液体高速流动、气体管道摩擦等场景易积累静电。高电阻率材料(如橡胶)更易产生静电,其特点是电压极高(可达万伏)、泄漏缓慢,且存在多种放电形式(如电晕、火花放电)。
静电影响因素与危害
材料电阻率、接触面积、压力、环境湿度等因素直接影响静电生成。干燥环境、大面积接触或摩擦会显著增加静电积累。静电危害主要表现为火灾爆炸(因高电压放电引发)、电击(能量低但可能致二次伤害)及生产干扰(如电子元件击穿)。考题案例显示,塑料桶装汽油摩擦放电、未穿防静电服操作等场景易引发事故。
静电防护措施
工艺控制(如限制流速、使用导电工具)、接地(消除导体静电)、增湿(加速泄漏)、抗静电添加剂(降低材料电阻率)是主要防护手段。感应静电需对邻近金属接地,高温绝缘体不宜增湿。静电消除器针对非导体静电,而接地措施需配合完整条件(如带电体与接地体接触)才能有效避免放电风险。历年考题强调防护措施的选择需结合场景特性,避免条件缺失导致误判。
案例分析与应用
通过实际考题分析,静电燃爆常发生于液体冲击、金属操作等场景。如塑料桶装汽油摩擦后开盖引发放电,或未接地导体接近带电体导致火花。防护重点在于识别静电积累条件(如材料性质、环境参数)并针对性采取泄放或中和措施,同时需注意操作规范(如禁止带电检测)以避免破坏静电平衡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