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围绕地质构造形式及其对矿山工程的影响展开。地质构造形式主要包括褶皱、断层、破碎带等不稳定区域,这些构造显著影响施工安全。褶皱构造中,背斜轴部因应力集中易导致顶板冒落,而向斜轴部因岩层凹陷易形成涌水风险;工程中需通过超前支护或注浆加固技术应对破碎带问题。
断层构造对矿山工程的影响更为复杂。断层破碎带不仅引发顶板支护困难,还可能改变矿层位置,增加施工工程量;同时,断层可能成为导水通道,需采用注浆堵水或排水泄水技术防治涌水问题。案例指出,断层活动还可能诱发地震,需结合工程地质调查优化施工路径。
针对特殊地质条件,课程重点讲解了防治水措施和支护方案。例如,向斜轴部需加强涌水防治技术方法,破碎带可采用锚杆加固或注浆堵水施工技术;背斜轴部则需关注瓦斯突出危险区域,通过超前锚杆支护工艺控制应力集中。这些技术手段可有效提升矿山工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如2020年真题),强调地质构造分析的重要性。正确识别岩层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及断层破碎带特性,是制定施工方案的关键,直接影响支护困难区域的应对效果及矿层位置变化的控制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