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在北京举办,暴露了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核心短板。比赛中,冠军“天工”展示了动态平衡技术和无线领航能力,但多数机器人需依赖人工遥控和电池快换技术辅助,甚至频繁摔倒,凸显其环境感知决策能力的不足。
赛事直观揭示了人形机器人空间智能挑战。虽然实验室环境下机器人可通过强化学习实现复杂动作,但在真实场景中,其路径规划、障碍避让等空间智能能力明显不足,需依赖外部干预。对比自动驾驶技术,当前人形机器人的自主性甚至低于L1级别,难以独立应对动态环境。
另一未被展示但同等关键的灵巧双手技术难点,反映了人形机器人实用化的另一障碍。人类双手的精细操作依赖力觉传感器和环境感知反馈,而现有机器人因传感器技术局限,难以实现力度控制与多模态感知融合。春晚等场景中看似灵巧的表演,实为特殊装置辅助的非典型应用。
赛事揭示了人形机器人技术鸿沟,即实验室演示与实用化落地的差距。当前行业更多依赖吸引眼球的营销展示,而非突破空间智能和灵巧双手等核心技术。尽管马斯克等业界领袖强调手部研发的重要性,但力觉传感器应用局限仍制约进展。
专家指出,人形机器人未来方向明确,但需跨越感知环境、动态平衡技术与灵巧操作等多重难关。行业需更多底层技术创新,而非停留于表演性应用。此次马拉松既暴露问题,也为技术迭代提供了真实场景验证,提醒公众理性看待技术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