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一起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工作签出的隐形加班案件。该案例判决为李某所在公司支付3万元的加班费,引发了对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讨论和关注。这个案例成为一些涉及隐形加班的民事诉讼劳动仲裁中的参考标准,使得劳动者的付出得到更科学、充分的计算,权益得到更公平的对待,并进一步保障了劳动者的离线休息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