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与就业现实之间的落差引发热议。许多家庭耗费上百万进行“鸡娃教育成本”,期待子女通过学历跨越阶层,但最终子女却沦为“996打工人现状”,甚至从事快递、外卖等基层工作。这种现象与父母对“铁饭碗时代红利”的固有认知形成鲜明对比,老一辈通过低学历获得稳定工作的时代已不复存在。
社会竞争内卷化加剧了“阶层资产地位差距”。根据“二八法则阶层分化”,仅有不到10%的人能跻身“中产阶层比例缩水”,其余90%被迫接受高强度、低保障的私企工作。老陈夫妇的案例凸显了这一矛盾:其子虽考上211大学,却因考编竞争激烈,最终成为深圳月薪过万的996打工人,打破父母对“铁饭碗”传承的幻想。
“现实差距高铁座次”进一步揭示社会分层。从高铁二等座到商务座、经济舱到公务舱的差异,映射出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父母对子女“心头肉”的主观珍视,在现实中被“普通人生存宿命”消解——多数人终将成为社会运转中的“螺丝钉”。
面对“教育投资回报落差”,部分父母开始反思过度期望的合理性。社会资源有限与人口基数庞大的矛盾,使得个人突破阶层愈发困难。接受子女成为普通人,或许才是应对“社会竞争内卷化”的务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