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期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个体心理发展影响深远。若父母未能通过尊重孩子感受来保护其自尊心,孩子可能无法形成具备心理凝聚力的内具型自我。这种内具型自我是情绪稳定内核建设的基础,能帮助个体在情绪波动中保持稳定。科胡特提出,内具型自我形成条件包括父母围绕孩子的需求建立安全依恋关系,而非要求孩子迎合父母情绪。
当父母采用指责、打骂等方式教育时,孩子易形成破碎型自我,表现为自我价值感低下和内在批评声音持续。这类童年创伤可能导致成年后陷入抑郁、自我否定甚至自伤行为。吴志宏强调,修复破碎型自我需从自我肯定能力培养入手,通过记录并替换苛责性语言,逐步消除内在批评,转而用自我关怀实践技巧重建安全感。
针对未形成内具型自我的成年人,可通过三步法实现心理修复:首先识别自我贬低场景,记录负面语言;其次用积极陈述替代攻击性语言;最后通过持续自我肯定能力培养,补足童年缺失的尊重。这一过程强调做自己的“内在父母”,以自我关怀实践技巧重新养育内在小孩,最终形成稳定的心理凝聚力,抵御外界情绪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