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山水与人文情感紧密交织,文中提出“物之能感人者”的命题。月下琴声与云影、鸟鸣柳动、花间风雨等自然意象,皆能触发情思,甚至映射才子佳人薄命之叹与悲悯世间的菩萨心肠。作者借西人“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之语,引出自身对奇酒笔墨的文人雅趣的推崇,强调山水游历需契合机缘,若机缘未至,则近在咫尺亦难抵达。
山水意象分化为不同层次:地上之山水以秋贺深邃为妙,画上之山水胜在笔墨淋漓,胸中山水则追求未至自如的超然境界。文中以笋、荔枝、蟹等具体事物为例,类比山水在饮食、文字中的象征意义,如西湖为山水中的独特存在,词曲文字中的意象表达亦承载文人雅致。
镜月之影与墨古画意被赋予美学解读——镜影如勾边工笔,月影似水墨古画,而月中山河之影与水中星月之象,则暗含天文地理的交融。作者以“因山水像得意诗文”作结,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呼应,最终以“一顿知乎者也”自嘲,暗示文字之外的真意需读者自行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