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人机工程知识框架
本节课程围绕安全人机工程展开,其知识框架涵盖人、机、人机系统及环境条件四部分。重点讨论人体的生理特性与心理特性,生理特性包括人体特性参数分类(如尺度、动态、生理参数)、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四级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范围及职业描述)以及疲劳缓解措施。心理特性则强调心理状态与行为分析的关联性,属于高频考点。
机械特性核心考点与人机功能分配原则
机械特性部分聚焦机械的固有属性,如可靠性、精确性等,为每年必考内容。人机功能分配原则强调人与机器的适宜分工,例如重复性工作适合机器,应急处理适合人类。两者均需通过多维度理解以应对命题陷阱。
人机系统可靠度计算与环境要素
人机系统分为自动化系统与人工系统,其安全性要素涉及冗余设计及人为干预。可靠度计算是重要考点,重点关注两人并联作业的异常工况计算。环境条件部分以光照条件为核心考点,涉及照明标准与色彩环境的影响,需结合其他安全领域综合掌握。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与职业劳动描述
劳动强度分级以指数范围(如15-20对应二级中等劳动)及典型职业描述(如锯木头、农业作业)为关键,需辨析不同劳动强度下身体部位配合的差异(如“和”与“或”的动作区分)。此部分考察形式灵活,需结合计算题与归类题强化记忆。
课程难点与命题趋势
课程强调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机械特性及人机系统可靠度计算的命题深度,尤其关注细节(如风动工具操作的身体部位配合)与计算逻辑。环境条件与心理特性可能与其他安全领域交叉考察,需系统性整合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