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6: 后人文主义宣泄

所属专辑: 不可理论
最近更新: 2023-11-14时长: 46:44
不可理论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本期节目从数字人文的矛盾性讲起,尝试描述一种后人文的视角。不输出任何价值观,只希望提供思维add-on。 邮箱:bukelilun@outlook.com 网站:bukelilun.com 在爱发电 、支付宝或同名公众号打赏,将支持本节目继续走下去,在此感谢所有赞助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轻与重」丛书 我买的:《爱的多重奏》、《图像的生与死》、《物化》、《我们必须给历史分期吗?》 《数字人文:改变知识创新与分享的游戏规则》(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John Berger, Ways of Seeing (1972) 《观看之道》既可观看也可阅读 The MIT License,一种常见的开源软件许可协议 Walter Benjamin, Illuminations (1969) 本雅明的文章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中文版收录在《启迪》/《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中。 《临高启明》,网友在论坛接龙合著的穿越小说 张重的想法 - 知乎 活用、挪用 / appropriation 阿尔奇洛科斯、以赛亚·柏林把两类思想家划分成「狐狸」和「刺猬」 巴赫金的「众声喧哗」(heteroglossia):意指我们在使用语言、传达意义的过程里,所不可免的制约、分化、矛盾、修正、创新等现象。这些现象一方面显现文字符号随时空而流动嬗变的特性,一方面也标明其与各种社会文化机构往来互动的多重关系。(解释引自王德威)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福柯的「真理范畴」:在福柯哲学体系里,话语圈、权力、知识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真理与权力是一致的」。 BGM:Euphoria - White Pattern
评论2条评论
不知道

不知道:数字人文这个概念没有意义,数字化不过是作为“群体人类的一个新工具”,数字不可能本质上是人文,任何一个真实的人,无论社会群体的生存条件怎样变化,他或她所面对的永远是自己的立场和角度看世界的固定格局。

2024-02-20
不知道

不知道:这是你相对步入真正的“个人真实立场和角度看世界”的回归,所有的“知识”都必须以这个真实存在的,个人实在的亲历的“演进或生成”之过程中,才可以有真实的意义,传统腐朽荒谬的本质是和个人真实背道而行的,人类文明发展的真正方向是对传统的不断的否定,科技的发展更是不断证明了个人真实事迹对整个人类的决定性的积极引导,说到底,传统哲学的荒谬不被认清,任何一个人都是“非人”的观念肉身的尸体。

2024-02-20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