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女性是天生的左翼,还是革命的消解者?

所属专辑: 活字电波
最近更新: 1天前时长: 01:18:51
活字电波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首先界定一下,我们本期探讨的左翼女青年形象文本,来源于活字文化“海上风雷”书系中的参与或卷入“保钓”运动中的女性角色的形象,同时我们也将视野拉至表达同时期(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的、以欧美左翼浪潮为背景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如《戏梦巴黎》《灿烂人生》《我的天才女友》《往日情怀》等。


以“海上风雷”书系中的《昨日之怒》为例,我们看到的海外左翼女青年通常是以“天之骄女”形象扼住周围人的目光,然后“大逆不道”地折腾自己的婚姻,而她们的配偶通常都是传统家庭观念中被视为好归宿的对象,她们的选择通常还用“追求英雄梦”(男人的成功在于征服世界,女人的成功在于征服成功的男人)这种叙事。在这些作品中为何要如此塑造左翼女青年形象?又是如何安置“女郎”与“革命”之间的关系的?在以男性视点出发的作品中,女角色总似神秘又招摇的时髦女郎,依附、折腾爱人,又不可避免走向神经质自毁的道路,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内涵?而脱离文学视野,女性本身的生活状况为何也逐渐有趋向左翼的趋势?本期我们邀请了“海上风雷”书系的策划编辑刘盟赟,和海德堡大学博士研究生张诗敏,一起聊聊“保钓”内外,那些激情催促下漂泊和动荡中的左翼女郎形象的话题。


【本期时间轴】

[02:50]本期要讨论的小说内容概述

[08:20]见证海外的青春之歌——“海上风雷”书系的策划思路

[18:40]《昨日之怒》中的“怒”的理解

[23:40]情绪是达成理解的中介,小说通过描述女性来了解革命

[33:30]女性所承载的情欲与革命之间时而合一、时而分离

[42:00]书写者将女性作为革命失败的投射

[52:30]文学里丰沛女性主观能动性,有时只代表文学观念上的进步

[59:50]女性本身的革命潜质

[01:05:40]暧昧地带的小说创作

[01:12:40]患“精神流亡症”的年轻人们

“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作家?他们背景各异,但都是少小离家,四出冒险。他们都怀有一股无以名状的激情,企图改变自己或社会现状,也不约而同地在左翼理想中找到寄托。此处的“左翼”需要作广义理解,至少包括以下的特征:对抗传统体制、自居异端的勇气;“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关怀;对社会、经济、政治不义现象的批判;对殖民及资本主义的反抗;对民族主义的追求;还有对跨越国际无产阶级联合阵线的号召。这些议题之间未必相互契合,但总能成为这些青年诉诸文学形式、不断辩证反省的焦点。


更重要的是,这些青年游走中国大陆内外,比起“五四”新青年,更多了一层跨地域、跨文化的经验。尤其在当时南洋与台湾的殖民地地区,族裔的差异、语言的分歧、家国想象的出入,甚至生态环境的变化都形塑了他们文字的特殊性。”(“海上风雷”总序 王德威)

[01:15:30]为什么女性越来越左翼了?


【部分提及的作品】

《南洋悲歌》王啸平

《其后》赖香吟

《愤怒与宽恕》玛莎·努斯鲍姆

《远方有风雷》刘大任

《情感教育》福楼拜

《奔跑的母亲》郭松棻

《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

《三生三世聂华苓》(纪录片导演陈安琪)

《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刘剑梅

《女子解放问题》何殷震

《中国女权主义的诞生:跨过理论的重要文本》


“海上风雷”系列——

《浮游群落》刘大任 

《昨日之怒》张系国 

《里面的里面》朱嘉汉 

《戏中壁》钟乔


“海上风雷书系”是一套试图从世界范围内看华语文学的丛书,由王德威主编。

该书系着意选择在世界范围内有趣、有份量、有历史厚度的小说家与小说,避免在简单的一地一景、一人一家上做文章,试图让更多的作家、作品进入新一代读者的阅读经验,打开更丰富的观看角度和方式,避免一叶障目之憾,使年轻一代于众声喧哗里感受多元、流动、绚丽的当代华语小说图景。待出版的六种著作涵盖北美、台湾、南洋三地华语文学,包含“老中青”三代作家,从不同主题切入,既有同代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也有代际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形成多层次富于质感的互动,以期打破圈层感和文学成见。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