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读书日特辑围绕《重燃文学之火》一书展开,探讨语文课如何通过文学教育激发学生兴趣。书中记录了三所美国高中的教学实践,包括比肯中学的“存在主义书单”设计、希尔豪斯中学教师杰西卡通过莎士比亚诗歌教学引导学生直面情感困境的课堂互动案例,以及马罗内特中学鼓励学生自主选书的创新阅读方法探索。这些案例展现了文学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身份认同中的价值。
节目中,初中语文教师彪老师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对语文教育反思的观察。他提到,学生常因应试压力对经典文学作品解析产生疏离感,而教师示范真诚的道歉与平等的沟通方式,有助于重建课堂信任。例如,通过让学生匿名写诗并互相朗读,教师弱化评价标准,聚焦情感表达,推动了学生自我认知的深化。
讨论还涉及文学与现实的关联。嘉宾提到,青少年时期接触的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常因缺乏引导显得遥远,而当代作品如《追风筝的人》或非虚构写作更能引发共鸣。彪老师以《简爱》教学为例,通过情节提问引导学生讨论爱情与尊严,将文学融入现实议题,呼应了书中“文学即语言艺术”的核心观点。
最后,针对诗歌教育实践,节目对比了中美课堂差异。书中比肯中学的匿名诗歌分享活动,与彪老师通过具象化现代诗(如许立志的打工诗歌)打破学生对诗歌的刻板印象,均展现了文学作为情感载体的力量。这些尝试印证了《重燃文学之火》的核心观点:文学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审美,更在于帮助学生构建与自我、他者的对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