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北方舰队在巴伦支海展开军事演习,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作为“航母终结者”参与行动。演习中,这艘号称“永不沉没”的九四九a型核潜艇因一枚六五杠七六型鱼雷的过氧化氢泄漏引发爆炸,导致七枚鱼雷连环爆炸,艇体被撕裂并沉入海底。挪威地震台监测到两次异常震动,证实了事故的发生。
俄罗斯海军初期拒绝国际救援,坚持自主搜寻。警钟号微型潜艇发现库尔斯克号呈60度倾斜插入海底,并探测到第九隔离舱内的敲击求救信号,证实23名官兵幸存。然而因舱口变形、海流湍急等因素,七次对接救援均告失败。挪威潜水员最终在8月20日打开舱门,但隔离舱已灌满海水,全员遇难。
事故调查显示,鱼雷内部焊点缺陷导致过氧化氢与金属锈斑反应,引发首次爆炸。幸存的23人逃至第九隔离舱,艇员科列斯尼科夫留下遗书,记录了他们等待救援的绝望时刻。尽管核反应堆被及时关闭避免了污染,但氧气耗尽导致全员窒息。普京政府将抚恤金提高至3.5万美元,但关于鱼雷制造缺陷和救援延误的争议持续发酵。
库尔斯克号沉没成为俄罗斯军事史上最惨痛的事故之一,其黑匣子数据与残骸分析揭示了技术隐患与救援体系的薄弱环节。这场悲剧不仅暴露了装备维护问题,也让国际社会对深海救援协作展开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