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提出,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核心目的在于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其无偿为资本家工作的部分,使机器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手段。这一过程通过降低商品成本实现,揭示了机器生产剩余价值手段的本质,而非单纯减轻劳动负担。
关于机器与手工工具的区别,经济学家与数学家的观点存在分歧。工具通常依赖人力驱动,而机器则依靠自然力(如蒸汽、水力)。但这一区分并不绝对,例如同一台机械装置可能因动力来源不同被归类为工具或机器。工具机作为工业革命起点,标志着生产方式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生产的根本转变。
机器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发动机提供动力,传动机构调节并传递运动,工具机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工具机的革新(如约翰·怀亚特的纺纱机)推动了18世纪工业革命机器生产起源,其核心功能在于脱离人工操作,通过机械结构完成特定生产目标。
工业革命中,工具机的发明成为手工业向机器生产过渡的关键标志。例如,怀亚特的纺纱机虽最初由畜力驱动,但其本质突破在于无需人工直接参与纺织过程,奠定了现代机械化大工业的基础。劳动资料变革起点从工具机的创新开始,逐步扩展至动力与传动系统的协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