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应用导致工人被排挤,形成机器排挤工人现象。采用机器的生产部门不仅直接减少岗位,还通过供求规律间接影响未采用机器的部门,迫使更多工人流向劳动市场,造成劳动力市场供给增加。被机器替代的工人被迫进入低技能、低薪酬的岗位,导致劳动市场竞争加剧,加剧工人阶级的生存困境。
机器本身并非导致工人生活资料游离问题的根源,而是其资本主义应用方式加剧了矛盾。尽管机器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量,但被解雇工人的生活资料并未减少,反而因资本积累模式导致资源分配失衡。经济学辩护论观点试图将矛盾归咎于工人适应能力,掩盖机器资本主义应用矛盾的本质。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与技术进步存在对立:其本应缩短劳动时间,却延长工作日;本应减轻劳动强度,却提高剥削程度;本应增加社会财富,却使工人陷入贫困。这种矛盾源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而非机器本身的技术属性。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过混淆机器与技术应用的概念,将社会矛盾简化为理论假象,回避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