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在讲解《伤寒论》阳明病概述时,首先指出阳明病共84条条文,涵盖经证、腑证、血证及发黄证四大类。阳明经证分为外感表证与经热证,外感表证沿用太阳病治法(如桂枝汤、麻黄汤),经热证则按上、中、下三焦分治,分别采用栀子豉汤、白虎汤及猪苓汤。
阳明腑证强调虚实分型,实证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用于不同热结程度;脾约证用麻子仁丸,肠燥便秘则用蜜煎导或土瓜根导法。虚寒证以吴茱萸汤温中散寒。
阳明血证分为蓄血、衄血、下血三类,蓄血证以抵当汤为主,衄血与下血则未明确方药,需结合临床辨证。阳明发黄证分湿热与寒湿两类,湿热发黄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或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寒湿发黄未列方剂,但提出“于寒湿中求之”,可参考茵陈五苓散或理中汤化裁。
张胜兵特别提到阳明病晚期危证(如腹满发黄伴尿闭)属不治之症,提示临床需及早干预。此外,他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强调学习《伤寒论》需注重条文脉络梳理,并透露其讲稿《张胜兵品〈伤寒〉》已出版,后续内容将继续深入解析阳明病各证型及方剂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