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舆论对东南亚地区涉及中国公民的恶性事件存在重大认知偏差。作者指出,将关押受害者的“圆区”称为现代纳粹集中营更符合其本质,但当前社会普遍使用“圆区”一词形成美化效应,掩盖了系统性暴力特征。
跨国恶性犯罪集团从事绑架、器官贩卖等极端罪行,远超传统诈骗范畴。若继续以“诈骗”定义此类行径,将导致恶性犯罪定义泛化,变相纵容暴力手段合法化。
现代社会奴隶贸易呈现反向流动特点,犯罪组织通过直接榨取受害者金钱而非劳动获利,受害者被称为“猪崽”体现非人化特征。此类行为被视作专门针对中国平民的无差别恐怖主义事件,其隐蔽性和持续性远超美国911事件,但国际舆论场缺乏中国的话语权支撑。
针对周边国家治理失效问题,需制定针对性法律外交策略,防止黑恶势力与外部组织合流。当前若以稳定舆论为由压制事件传播,将助长犯罪集团在境外扩张,同时导致国内民众丧失风险意识,成为跨国犯罪的目标群体。东南亚事件仅是开端,若未能有效应对,类似模式可能向非洲等地区扩散,威胁范围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