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提出“百姓终身犹知,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揭示了古代百姓陷入赋税过重困境却无法理解根源的现象。通过《麦田说》中自耕农王泽润的案例,展现了古代赋税制度弊端如何逼迫普通农民放弃土地。王泽润卖掉十亩田地后,选择依附豪强成为佃户,以规避官府临时加税压榨和多重杂税,反映了自耕农被迫卖地现象背后的生存逻辑。
皇权与豪强的矛盾贯穿古代社会。百姓为逃避皇权赋税,转而寻求豪强庇护,导致土地兼并社会影响加剧。豪强通过庇护百姓积累资源,形成地方割据隐患,威胁皇权集中统治。历代君主如汉武帝、朱元璋推行打击豪强政策,旨在削弱地方势力,强化皇权控制土地手段,但此举也使百姓失去避税途径,被迫承受更重的赋税压力。
百姓困境的根源在于皇权与豪强的博弈。豪强虽提供短暂庇护,但其存在威胁中央集权;而皇权打击豪强的行为,进一步压缩百姓生存空间。孟子叹息的“众也”,本质是百姓在赋税制度弊端和权力博弈夹缝中的无奈选择。这一历史循环揭示了古代社会结构的内在矛盾,以及底层群体在制度性压迫下的生存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