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21. 不懂就问:男人们能聊“厌女”这档事吗?

所属专辑: 平凡探讨
主播: 平凡探讨
最近更新: 4天前时长: 02:32:21
平凡探讨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厌女症的社会结构分析

# 男性凝视的符号化表现

# 韩国性别对立的社会现象

# 物化女性的文化符号解读

# 性双重标准的道德困境

# 男性特权的系统性批判

# 东亚女性主义的思潮演变

# 擦边视频的流量驱动逻辑

四位男性主播围绕上野千鹤子的《厌女》展开讨论,从男性视角探讨厌女症的社会结构分析。节目初始部分聚焦书中的核心观点,指出男性特权并非个体道德问题,而是系统性文化框架下的产物。主播们反思自身行为是否隐含物化女性的文化符号,例如将女性固定在副驾驶座的文化习惯或对擦边视频的复杂态度。
在探讨擦边视频的流量驱动逻辑时,主播们承认存在性双重标准的道德困境:既会被吸引观看,又对内容背后的男性凝视符号化表现感到矛盾。部分观点认为这类视频强化了性别对立,如韩国性别对立的社会现象中通过手势符号激化矛盾,但也有人强调穿衣自由与审美多元的边界。
对话延伸至东亚女性主义的思潮演变,主播们坦言作为非专业群体,对女性主义理论存在认知局限,但希望通过讨论男性特权批判的视角促进反思。部分主播提及文化差异,如国内以瘦为美的病态审美与西方多元审美的对比,揭示物化女性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形式。
节目后半段聚焦男性日常行为中的性别视角差异,例如陪女友逛街时对女装的矛盾态度。主播冯浩分享穿女装的个人经历,试图挑战传统性别规范,但其他主播仍对男性穿裙装等行为表现出刻板认知。讨论最终回归《厌女》的理论框架,强调暴露男性特权代价的写作逻辑,旨在筛选真正愿意反思的群体。
整体讨论呈现男性群体对女性议题的认知光谱:既有对性双重标准的本能困惑,也有对系统性厌女症社会结构的初步觉察。主播们通过个人经历与文本对照,试图构建跨性别视角的对话可能,但依然暴露出对擦边视频符号化解读的局限性与理论认知的浅层性。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