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姓与氏具有不同功能。姓起源于母系血缘关系,代表家族血缘延续,子女多随母姓,如“姬”“姜”等含“女”部的古姓。氏则是氏族分支标志,因族群分化而产生,例如子姓分支出尹氏、宋氏等,用于区别不同分支。
母权社会背景下,婚姻实行同姓禁婚制度,以姓区分血缘,确保族外通婚。姓稳定传承,而氏可能因封地、官职等变化,出现同姓不同氏或异姓同氏的现象。
周代推行贵族姓氏阶层制度,姓与氏成为贵族身份象征,庶人无姓氏。男子称氏以彰地位,女子称姓以别婚姻。贵族女性通过女性姓氏区别法,在姓前加国名(如齐姜)、配偶氏(如赵姬)或谥号(如武姜)等方式区分身份,反映婚姻与家族关联。
战国后,姓氏逐渐合一,但周代姓氏制度仍深刻体现了血缘、阶层与婚姻的社会结构,成为研究上古社会形态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