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人》通过银行劫持人质案的荒诞情节展开群像叙事,探讨现代社会的焦虑与治愈。故事中,劫匪因经济困境持玩具枪抢劫无现金银行失败,意外引发劫持人质事件,但最终演变为陌生人间的救赎。瑞典作家巴克曼延续其温暖风格,通过多角色视角展现斯德哥尔摩性格群像,包括固执的银行高管扎拉、退休夫妇罗杰与安娜莱娜、同性伴侣茱莉亚与卢欧等,揭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与治愈人心的温暖故事。
扎拉的支线涉及心理医生与十年前客户自杀事件的关联,展现价值观问题的争议点。她因金融体系造成的负罪感陷入焦虑,最终通过劫持事件与陌生人互动打开心结。罗杰夫妇的沟通问题则体现中年婚姻困境,两人因买房翻新项目的分歧暴露长期情感隔阂,却在危机中重新理解彼此需求。
劫持案件的核心矛盾聚焦于私力救济行为。警察吉姆因劫匪与吸毒女儿的相似性选择违法放走劫匪,引发对公权力失职的讨论。尽管故事通过治愈情节消解冲突,但逻辑薄弱的叙事设定与角色行为的价值观问题仍受质疑。例如银行高管扎拉与劫匪的道德模糊性、吉姆纵容女儿吸毒的家庭矛盾,均未通过社会机制解决,依赖个体情感联结实现救赎。
书中老年角色艾斯特尔作为智慧象征,通过分享人生经验串联各角色,其隐藏的公寓钥匙成为劫匪逃脱的关键道具。荒诞情节与温暖内核的结合,既体现巴克曼对人性善意的信任,也暴露作品在现实逻辑与理想化叙事间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