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正经历显著转变,数量性指标逐步退居二线。过去央行依赖的广义货币M2增速、社会融资规模(社融存量)等明确量化目标,现转为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的定性描述。这一调整源于金融总量基数庞大(社融存量达390万亿,M2余额超300万亿),单纯扩张规模已难以持续。
信贷结构变化是转型的另一动因。此前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主导信贷增长,当前这两大领域需求下降,政策更关注信贷结构优化及资金使用效率。央行强调“盘活存量”的重要性,通过提升贷款质量而非总量扩张支持经济。
未来政策方向聚焦价格性指标调控,以利率作为核心工具,如七天期逆回购利率成为短期市场利率锚点。同时,信贷供给转向市场决定信贷供需平衡模式,从“银行主导供给”转为“按需适配”,更注重资金实际效用。这一转型标志着货币政策从规模驱动转向效率与结构优化并重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