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为古代植物分类文献,系统记录了多种草木的形态特征与用途。文中提到绿竹生长于水泽环境,茎叶似竹,高数尺,扬州人将其称为“马尾”,其旁生茎干青绿挺拔,具有独特的水生植物特性。
游龙草别名马料草,叶粗大且赤白相间,高可达丈余,生水泽中,叶面平滑青白,茎干清脆。其花可生食或蒸食,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繁薅草春始生,至秋香气浓郁,白茎可食用,北海地区称其为“游壶”,描述其生长繁茂的特性。
芍药被归为经药草,虽无香气,但其根茎在《七时时》等文献中被提及药用价值。卷耳草叶青白形似耳饰,四月结子,幽州称“绝耳”,可煮食但味淡,郑康成将其比作狐裘,体现其形态独特性。
薇草为山菜,茎叶似小豆,味如豆荚,可作羹或生食,常被官员种植用于宗庙祭祀。芾草根白可灼灰食用,是饥荒时期的应急食材,其叶分两种,细叶赤花带臭味,幽州称“艳芾”。
齐菜类似苦菜,茎清白色,嫩叶可生食或蒸煮,西河雁门产者品质尤佳。苦叶草八月叶极苦,扬州人腌煮食用;葛蕾子赤可食,叶如艾白,被误称“聚瓜”。
萧草别名牛尾薅,茎粗叶白,多净可制香,用于祭祀。文献驳斥了许盛将其归为“爱薅”的说法,强调其香气特性与祭典用途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