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饮食以谷物为主,商周贵族黄米饭曾是贵族宴席的标配,但汉代北方小米主粮和南方糙米主食逐渐占据主导。普通百姓食用汉代谷壳托醋饭,粗糙程度堪比饲料,士兵则携带魏晋沙粒军粮,口感极差。唐宋时期面粉兴起,但元代仍有七成农民吃不起白面,宋代糙米二红饭成为贫困家庭的轻奢选择。
蔬菜种类受时代限制,东汉葵菜粘液C位曾流行于腌菜配方,后被白菜取代。唐宋反季节天价蔬菜如黄瓜、韭黄仅供贵族享用,明代萝卜救荒食材因多功能性成为平民救星,叶子、种子均被利用。
肉食供应稀缺,北宋脚夫肉食配额全年不足五斤,明代佃农仅节日可食肉。秦代蚕蛹蛋白来源是重要补充,唐代甚至禁止僧人捡食动物残骸。
南宋临安豆腐摊贩推动豆腐从贵族食品走向民间,明代豆渣米粥利用豆渣充饥。明代救荒野菜图谱记载的59种野菜,至今仍有32种在云南流通。
古代饮食智慧体现在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如唐代麦饭配腹酱的粗糙主食,与今日有机蔬菜、全麦面包形成对比。这些食物变迁揭示了一个真理:所谓美食,不过是特定时空下的生存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