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女性诺奖得主屠呦呦的名字源自《诗经》典故命名渊源,其父取“呦呦鹿鸣”寄寓自然之趣。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屠呦呦,幼年患病经历促使她投身医学,后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开启药物研究生涯。
越南战争时期疟疾疫情肆虐,屠呦呦于1969年带领团队承接国家抗疟科研523项目。团队从中医药古籍抗疟智慧中汲取灵感,通过《肘后备急方》发现青蒿低温提取法,历经191次实验,成功研制出抗疟疾特效药青蒿素。为验证安全性,科学家以身试药验证青蒿素,最终在海南治愈30万患者。
1986年青蒿素成为中国首个一类新药,2000年获世卫认证抗疟救命药,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60%,拯救数百万非洲儿童生命。2015年,屠呦呦以中国首个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身份,强调青蒿素是中医药对世界的贡献,并提及科研中断与设备匮乏的困境。
晚年屠呦呦坚持科研,捐出奖金成立青年科研人才培养基金,倡导中医药宝库的持续探索。她以数十年专注诠释“伟大源于坚持”的信念,呼应《诗经》中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