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统梳理了《周易》的体系结构与核心概念。首先明确《周易》分为“周易古今”(经文)和“周易易传”(传文)两部分,易学则是对两者的后续阐释。周易古今侧重符号系统与卦爻辞,阴阳爻的起源与生殖崇拜文化相关,阳爻象征刚健,阴爻代表柔顺,两者组合形成八卦的符号特点。
八卦歌是理解卦象与卦德的基础工具,通过“乾三连”“坤六段”等口诀记忆卦符符号特点。卦象(如乾为天、坎为水)与卦德(如乾为健、坎为险)需结合相术思维分析,强调从自然现象推演抽象哲理。例如,离卦中虚象征火的附着特性,艮卦卦德“止”源于山的静止形态。
《易传》部分重点解析彖传、象传、系辞和文言的功能。彖传用于解释卦辞,象传分大象(卦象关联)和小象(爻位分析),系辞阐述周易哲学体系,文言则专论乾坤两卦的伦理意义。卦德解释需与卦象结合,如震卦象征雷,卦德为“动”,体现农耕文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学习方法上,强调符号特点与卦德解释的关联性,需掌握“非反即复”的卦符组合规律。例如,天地否卦因乾坤两卦无交感而象征阻塞,地天泰卦则通过交感推动发展。此外,卦象与家庭成员的对应(如乾为父、坤为母)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观念。
最后指出,《周易》通过推天道明人事的方法论,将自然规律与社会伦理结合,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与文学表达,如以男女喻君臣的象征手法即源于阴阳爻的哲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