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日本政府与东京电力公司(东电)被指多次偷排核废水。事故初期,冷却燃料棒的放射性海水通过裂缝泄漏入海,导致周边海域放射性物质超标达百万倍。同年4月,日本在未充分协商的情况下,提前将11,500吨超标百倍的核废水排海,引发国际社会强烈谴责。
排放后次日,福岛海域放射性碘-131含量超安全标准750万倍,周边渔民捕获的鱼类及海洋生物出现畸形变异现象,如多腿章鱼和畸形海鱼。污染范围甚至波及美国西海岸和北极圈,导致当地生物出现健康异常。尽管日本宣称采用“过滤稀释”方案确保安全,但2019年曝出储存罐滤网破损问题,东电仅简单更换未彻查原因,引发对处理效果的质疑。
日本政府从五种核废水处理方案中选择成本最低的排海方式,其内阁仅用13分钟做出决策。2021年,日本以“储存空间不足”为由公开重启大规模排放计划,但卫星地图显示存储场地仍有扩展空间。为平息舆论,东电推出核电站“一日游”项目并制作宣传电影,试图淡化事故影响。
此外,日本试图将福岛核污染食品推向国际市场,但遭多国抵制。首相菅义伟视察时拒饮“无害化”处理水的画面成为舆论焦点,进一步削弱公众对政府声明的信任。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日本核废水排放行为对全球生态和人类基因构成长期威胁,其决策过程缺乏透明性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