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至1950年,德国因物价上涨与失业率攀升面临货币疲软及贸易赤字,成为欧洲支付同盟最大逆差国。1951年通过货币紧缩政策与整顿计划,德国迅速扭转国际收支,实现23亿德国马克顺差。外汇储备积累成为战后经济重建的关键目标。
1952年后,德国转变为欧洲支付同盟内的极端顺差国,累计信贷债权达45亿德国马克,与法国、英国的逆差形成鲜明对比。1954至1956年,出口扩张推动经济复苏,但1957年投机性资本涌入超过实际顺差,导致输入性通胀压力。德国政府拒绝单边升值,主张逆差国货币贬值与资本输出平衡顺差。
1961年,德国马克首次升值5%,短期内资本项目逆差达40亿德国马克,但出口缩减10%未显著改善进口。1962至1966年经常项目逆差积累近60亿马克。1968年法郎危机与英镑贬值引发投机资本涌入,德国被迫关闭外汇市场,但延迟升值导致1969年资本流入激增。最终,1969年10月马克升值9.3%,外汇逆差超100亿马克,却因滞后效应未能抑制国内通胀。
1969年马克升值后,工资与劳动成本飙升,1970年单位产品劳动成本增长13%,远超国际水平。持续通胀压力直至1973年浮动汇率制实施后才缓解。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德国面临币值稳定两难选择:汇率稳定加剧输入性通胀,升值则削弱出口竞争力。投机资本冲击与货币政策紧缩的反复博弈,凸显马克国际化进程中内外平衡的深层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