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划分政策确立的少数民族,其名称虽为现代确定,但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古代族群。部分学者认为土族与慕容鲜卑西迁分支有关,尤其是土御魂部族。土御魂在青海、甘肃等地与当地人融合,形成独特群体,但其语言与蒙古族高度相似,自称“察罕蒙古”(意为“白蒙古”),与蒙古族自称的“哈拉蒙古”(黑蒙古)形成对比。
土族身份认同长期存在争议。部分土族人自认为属于蒙古族分支,因其语言、生活习惯与蒙古族一致,并称祖先是元代驻留当地的蒙古人。而学术研究指出,土族语言虽属蒙古语系,但受突厥化蒙古人影响,存在方言差异,例如“蒙古拉”与标准蒙古语尾音区别。
历史上,蒙古族分支如莫卧尔帝国的建立者帖木儿后裔,因与中亚突厥文化融合,形成突厥化蒙古群体。类似地,土族与蒙古族的关联既包含语言文化同源性,也涉及地域迁移和民族融合的复杂性。当前学术探讨聚焦于土族起源的多元性,既尊重其自称的察罕蒙古身份,也需结合历史文献与语言学证据,客观分析其与蒙古族的分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