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3年,德国天文学家阿尔伯斯提出著名的阿尔伯斯阳谬核心矛盾:若宇宙充满无限恒星,其累积星光应使夜空明亮如昼,但实际却呈现黑暗。这一矛盾挑战了传统认知,引发对宇宙结构的深层思考。
早期观点认为,星云吸收星光能量转化可能导致星光衰减,但吸收能量的星云最终会升温并辐射能量,理论上仍应照亮夜空。这一解释未能解决矛盾,促使学者转向更复杂的宇宙模型。
现代研究结合宇宙膨胀与光速关系,提出关键解释: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光速有限导致观测限制,使人类仅能接收有限距离(约138亿光年)内的星光。超出此范围的光线因宇宙持续膨胀无法抵达地球,导致可观测恒星数量有限。
最终结论认为,有限恒星的光强度总和不足以照亮夜空,叠加宇宙膨胀对光传播的阻碍,共同解释了黑暗宇宙现象。这一理论融合了宇宙学与相对论,为阿尔伯斯阳谬核心矛盾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