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德国以"曹州教案侵占青岛"为借口出兵占领青岛,并于1898年通过《中德骄傲诸界条约》强行租借胶州湾99年。条约签订后,德国以建设"百年模范殖民地样板"为目标,按照欧洲标准修建港口、铁路和城市基础设施,初步形成"欧陆风情海滨城市"雏形。
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后,"青岛港贸易额领先"迅速显现,1909年其贸易量超越烟台港,跃居中国第六大贸易港。1901年青岛港贸易额达3783万两,远超同期烟台、天津等港口,成为山东省核心贸易枢纽。德国当局将青岛划分为"青岛区欧人居住区"和"大豹岛华人居住区",前者以总督府为核心建设行政及商业设施,后者集中华人居住,形成严格的种族隔离格局。
在城市规划中,德国实施"百年城市计划建设",采用前沿的"德国城市规划标准"。原中国村落被拆除改建,仅保留总兵衙门和天后宫,街道命名沿用德国元素,如"威廉大街太平路"(今太平路)等。前海主城区运用欧洲最新科技,建成包含港口、铁路、市政建筑的现代化城区,成为德国海外殖民地的"百年模范殖民地样板"。
至1910年前后,青岛已发展成兼具军事要塞与商业功能的殖民城市,其基础设施水平和贸易规模均居全国前列。《清邑报》记载,德国通过系统性建设使青岛呈现"欧陆风情海滨城市"特征,港口水深阔、铁路繁忙,城区建筑风格与德国本土城市高度相似,被誉为"东方小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