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TA的专辑共200个专辑
    巴伦博伊姆《钢琴独奏录音辑》
    巴伦博伊姆《钢琴独奏录音辑》
    这套合辑是为庆祝钢琴大师巴伦博伊姆75岁生日而发行的。毫无疑问地,巴伦博伊姆是我们这个时代里,最有音乐天赋、资质最高、底蕴最深的音乐巨人之一。1942年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家族是来自俄裔犹太移民,到巴伦博伊姆是第三代,因时代因素阿根廷当时是全世界犹太移民第三多的国家。巴伦博伊姆5岁随父亲习琴,7岁就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初次登台演出,音乐神童声名远播。1954年才12岁便获邀前往欧洲,在维也纳、萨尔兹堡等地举办独奏会,更差点在晚年的富特文格勒指挥之下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 1960、70年代青年才俊的巴伦博伊姆是当红的炸子鸡,与杰奎琳·杜普蕾的情史更是羡煞众人。琴艺了得的的他逐渐将触角伸到指挥界,在世界各大音乐重镇密集曝光。70年代中期,巴伦博伊姆开始指挥世界重要乐团,1975年巴伦博伊姆接下索尔蒂之棒成为巴黎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开启乐团编制内的长任指挥工作,1991年再度接下索尔蒂的位置继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92年担任柏林国立歌剧院艺术总监至今,也曾两度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更经常被邀请前往拜鲁特指挥瓦格纳音乐季,目前巴伦博伊姆也是史卡拉歌剧院音乐总监。 即便巴伦博伊姆在指挥台上的成就无数,他始终未曾忘情钢琴演奏事业,直到目前仍经常演出钢琴独奏会或协奏曲,是当今乐界少数真正能同时得意于指挥台与钢琴独奏事业的音乐家。
    梅纽因《舒曼、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梅纽因《舒曼、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小提琴家梅纽因演奏的两部小提琴协奏曲:1、与巴比罗利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舒曼《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938年录制;2、与普雷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1953年录制。 舒曼《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无编号,作于1853年,1937年才被发现,1939年2月16日在伦敦由匈牙利籍女小提琴家耶利·德拉伊首演。此曲是舒曼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作于1880年,为萨拉萨蒂而作。此曲以优美的旋律及近似古典协奏曲的牢固乐曲结构,成为圣-桑器乐作品最伟大的代表作之一。圣-桑自己对这部作品的介绍是“两山夹一湖”,第一、三乐章是激情的高山,第二乐章是平静的湖泊,非常优美,如歌的旋律宁静祥和。
    帕克·德·路西亚《美国现场演奏》
    帕克·德·路西亚《美国现场演奏》
    这张专辑是帕克·德·路西亚1993年美国巡回演出的现场录音,音效最出色的一曲出自专辑的第2首,但其实除了此曲之外,其他各首音效也同样叫人叹为观止,由于录音电平特低,你只要开大音量,就可见到面前出现一个深阔的舞台、表演者的乐声与千百观众的动静,帕克·德·路西亚“弹指神功”式的吉他技巧、踏地声、掌声、喝彩声混合成为一个几可乱真的音乐场面。
    梅纽因《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
    梅纽因《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梅纽因与钢琴家海芙芝芭·梅纽因合作,演奏贝多芬、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奏鸣曲。 贝多芬《A大调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莱采”》47,作于1803年5月。这是贝多芬的所有小提琴奏鸣曲中,技巧表达最出色的一首,也是古典主义时期小提琴奏鸣曲形式表达的巅峰。 勃拉姆斯《d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08,从1886年起创作,完成于1888年。其间,勃拉姆斯的几位好友病逝与病危,音乐评论家们认为有宿命观渗入了这部作品。
    蒂娜·婷·赫尔塞思《我的心总是在远行》
    蒂娜·婷·赫尔塞思《我的心总是在远行》
    这张专辑是挪威小号演奏家蒂娜·婷·赫尔塞思与女高音歌唱家伊萨·凯瑟琳·格里克、小提琴家爱丽丝·贝茨、挪威室内乐团合作的录音,收录了17首蒂娜最喜爱的圣诞音乐。
    梅纽因《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
    梅纽因《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梅纽因与钢琴家肯特纳合作,演奏贝多芬的两部小提琴奏鸣曲。 《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作品24,作于1800年,呈献给富利斯伯爵。《春天》的标题并不是贝多芬所定,是由于此曲第一乐章所荡漾的青春气息,被人们恰当地称为《春天奏鸣曲》。 《G大调第十小提琴奏鸣曲》作品96,作于1811-1812年间,呈献给鲁道夫大公。此曲洋溢着丰盈的幻想与晚年的达观心境,充满了自由浪漫气息。
    梅纽因《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作品》
    梅纽因《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作品》
    这张专辑收录小提琴家梅纽因与古森斯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哈瓦奈斯》。 拉罗《d小调西班牙交响曲》作品21,作于1873年。此曲是一部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的协奏曲。由于曲中所出现的奇特节奏、旋律,以及这些所描绘出来的浓厚的西班牙风格,所以拉罗才有意加上这个标题的。此曲不但在外表上有华丽的效果和迷人的情调,而且在内容上也颇具深度,不愧为拉罗的代表作。伟大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听了这部作品之后,曾评价道:“这是极为愉快、新鲜而又明朗的乐曲……他的期望并不在于深刻”。 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作品28,作于1863年,题献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此曲感情奔放,情绪大起大落。乐曲热烈奔放的阳刚之气与忧郁苍凉的凄婉情绪交织在一起,震撼人心,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充满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小提琴的华丽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它是圣-桑小型音乐作品里最流行的一首。 圣-桑《哈瓦奈斯》作品83,作于1887年,题献给萨拉萨蒂。此曲充满了浓郁的西班牙音乐风味,小提琴以明亮的情绪展开第一主题,旋律在歌唱性的起伏中,考验着演奏家慢板抒情的能力。这里取决于演奏家的理解,也许会听到模拟舞曲的优雅和节奏感。乐队的急奏引领了一个新的情绪,于快慢的强对比中,第一主题变化后呈现。在急奏插部的干预下,主题的发展始终走向略带忧伤的情绪,一种若即若离的气氛被揭示出来。在即将终结时,以定音鼓传达动机,小提琴表达深情的倾诉。第三部分,乐队先给予总结性的合奏,小提琴附和一遍以后,以滑音为标志,终于发起舞蹈气氛,释放一直压抑的欢快动机。但是很快,定音鼓伴着小提琴以较为宁静和眷恋的心绪走向结尾。
    莱纳《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天方夜谭》
    莱纳《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天方夜谭》
    这张专辑是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天方夜谭》。专辑是《TAS》上榜天碟。刘汉盛说道:《天方夜谭》版本多如过江之鲫,但是任凭天上繁星千百,就数这个版本音效最佳,而且演奏热力四射,令人喘不过气。 《天方夜谭》组曲(又名《舍赫拉查德》(Scheherazade)),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即《一千零一夜》),作品写于1888年,同年在圣彼得堡首演;《天方夜谭》这部伟大的民间故事集内容包罗万象,有格言、谚语、寓言、童话、恋爱故事、冒险故事、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等,写情写景深刻生动,真实地反映出中世纪阿拉伯地区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这部交响组曲作品便是根据《天方夜谭》中的画面和场景以音乐的形式描画出来的伟大作品。 这部音乐作品由一些阿拉伯东方的画面和形象交替组成,其中有的是风俗性的趣闻,有的是幻想性的大自然景色或爱情的场面;有时充满炽热的激情,有时则是细腻、温柔和静观的抒情诗。所有这些都以诗意为其基调,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敏锐感情,散发出东方神话故事的芳香……在这首作品初版时,作者给全曲四个乐章写下了四个标题:第一乐章:《大海与辛巴达的船》,第二乐章:《卡蓝德王子的神圣故事》,第三乐章:《青蛙王子与公主》,第四乐章:《巴格达的节日:辛巴达的船撞上立有青铜骑士的峭壁》。但后来作者为了不让太具体的标题束缚欣赏者的想像,便在以后的几次再版中,把四个乐章的标题删去了。
    梅纽因《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奏鸣曲》
    梅纽因《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奏鸣曲》
    这张专辑收录小提琴家梅纽因演奏的两部作品:1、与钢琴家加塞列合作,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奏鸣曲》,1948年录制;2、演奏巴托克《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1947年录制。 普罗科菲耶夫《f小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作品80,作于1938-1946年间。此曲是他最阴暗艰涩的作品之一,普罗科菲耶夫自己对此曲的描述,是“阵阵刮过墓园的风”。漫长的创作过程也让普罗科菲耶夫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性,这种撕裂感在第一乐章感觉最明显,尤其有小提琴特有的干涩感陪伴着。 巴托克《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Sz117。1940年,在匈牙利受纳粹逼迫无法安身的巴托克流亡到了纽约,经济和身体状况都非常糟糕。朋友们知道巴托克生性高傲,只好用委托他创作的方法给予资助。当时,巴托克受邀前往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南斯拉夫民族音乐文献,在音乐会邀请与作品版税之外,也是一项主要收入来源。他当然很珍视这个机会,但一些朋友眼见他收入寡淡,同时个性又让他极少接受直接的救济,不禁替他担心。最早巴托克结识了梅纽因,是由于他对后者演奏自己的《第一小提琴奏鸣曲》嘉赏有加,那年梅纽因才二十七岁。 到美国后,梅纽因在一日下午的闲谈间提议了一首小篇幅的独奏,说若是一首“第三小提琴协奏曲”那样的,未免任务太重。他支付了委约金。1944年前后,巴托克多次将谱子寄给梅纽因,并询洽弓法与指法的合理性建议,可得到的回复较冷淡。无奈的巴托克只能倾向于与老伙伴科利什商讨技术细节。 梅纽因最后还是录了音。首先注意到梅纽因版演绎出问题的,正是知名小提琴家、首演过巴托克晚期两首弦乐四重奏的首席科利什,他后来也担任了布达佩斯巴托克档案馆的负责人。科利什指出梅纽因擅自将末乐章的四分之一音程被直接简化为了半音音程,有失考虑。他说当年作曲家将其交付演奏之前,自己检查过了可行性,当得知梅纽因认为曲子存在“不可演奏的部分”时,无疑很是失望。巴托克表示,末乐章里暧昧两可的音高能补充一剂奇异的色彩,不是可有可无的。 最后,梅纽因大方地承认了这一过失。 此曲是巴托克的一项奇迹,也是二十世纪独奏小提琴作品中能与伊萨伊等并列的翘楚。
    梅纽因《巴赫·小提琴协奏曲》
    梅纽因《巴赫·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小提琴家梅纽因演奏的两部巴赫作品:1、与蒙都指挥的巴黎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1932年录制;2、与大键琴家兰多芙斯卡合作,演奏巴赫《第三小提琴奏鸣曲》,1944年录制。 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1043,大约作于1718年,其形式十分古典,但巴赫创造出了饶富新鲜趣味的音乐。此曲与巴赫《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经常同时演奏,受到广泛欢迎。这部作品中双小提琴交替进行,其手法重在炫耀主奏乐器独特的演奏技巧和华丽的装饰音,深刻体现了巴洛克音乐那种富于装饰的风格。第二乐章呈现出极优美的旋律,接近近代协奏曲的抒情趣味,使乐曲倍增亲切感人的情趣。 巴赫《E大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BWV1016,大约作于1717-1723年。此曲的快板乐章如第二号那样活泼,慢板乐章如第一号那样深沉。
    诹访内晶子《巴赫·小提琴协奏曲》
    诹访内晶子《巴赫·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诹访内晶子与欧洲室内乐团合作,演奏巴赫的四部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诹访内晶子的演奏真的很温柔、很美丽,宛如细致的呼吸,令人一听入迷,在许多细节的地方有精巧的设计;协奏的欧洲室内乐团感觉比较弱势,在某些段落稍显拖沓。专辑的录音也非常出色,动态宽广、声音平缓润泽、细节丰富、音色真实。
    斯托里奥尼三重奏《贝多芬·钢琴三重奏》
    斯托里奥尼三重奏《贝多芬·钢琴三重奏》
    这张专辑是阿姆斯特丹斯托里奥尼三重奏演奏贝多芬《第二、第五钢琴三重奏》。五音公司技术精湛的录音师让唱片呈现出温暖、细致的细节,同时仿佛把你置身于斯托里奥尼三重奏面前。三个人把贝多芬音乐中耀眼的亮光藏起,展现的是前所未有的温暖和浪漫。 《降E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作品1第二首,大约作于1793—1794年。 《D大调第五钢琴三重奏》作品70第一首,大约作于1808年,这首三重奏因其第二乐章的阴郁、神秘气氛而被命名为《鬼魂三重奏》。
    梅纽因《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
    梅纽因《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梅纽因与巴斯节日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的两部小提琴协奏曲,1961年录制。 《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216,作于1775年9月12日。此曲受法国小提琴音乐影响,第二乐章慢板来自加瓦尼·亚斯与亚力山大·格南的法国色彩的影响。这部协奏曲和《第五小提琴协奏曲》被称为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中最美丽的作品。 《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土耳其”》K219,作于1775年12月20日。
    奥丹·莱兹《我的倍大提琴》
    奥丹·莱兹《我的倍大提琴》
    这张专辑是低音提琴家奥丹·莱兹(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家诺亚·本迪克斯-巴尔格利(柏林爱乐乐团首席)、钢琴家亚诺什·巴拉兹携手,与斯卡普奇指挥的李斯特室内乐团合作,演奏博泰西尼、皮亚佐拉、罗塔的作品。
    梅纽因《门德尔松、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
    梅纽因《门德尔松、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小提琴家梅纽因演奏的两部作品:1、与库茨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956年录制;2、与萨斯坎德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58年录制。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4,作于1844年,为万特豪斯首席小提琴家斐迪南·大卫而作,次年3月13日在格万特豪斯的演奏会上首演。此曲是一首女性气质的协奏曲,高雅柔美、温婉多情,有时还流露着一点点的感伤。整部作品结构精细、旋律优美、技巧华丽、特征丰富,不仅是门德尔松最伟大的杰作,也是德国浪漫派诞生以来最华丽的小提琴代表作,与贝多芬、柴科夫斯基、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全曲共分三个乐章,不间断演奏。 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6,作于1866年。此曲的旋律多少带有一些甜蜜的伤感,并且具有名演奏家所喜爱的演奏效果,形式虽然是普通的三乐章,但又比一般的协奏曲形式自由许多,甚至有些人还把此曲的第一乐章当做前奏曲。这部作品之所以会如此受世人喜爱,是因为它充满了旋律上的创意与形式上的自由,在技巧方面虽然不很容易,却也不至于过分艰深。
    吉姆·布洛克《热带风情》
    吉姆·布洛克《热带风情》
    这张专辑是打击乐器大师吉姆·布洛克1989年录制的,充满热带风味的温暖柔情之作。专辑的音效极为出色,入选《TAS》“超级CD”榜单,音响论坛“杨肇睢精品CD”特别推荐。格莱美奖最佳制作人Don Dixon担纲制作,录音大师Keith O.Johnson在Reflection Sound Studio录音室录制的极品录音。 (陈煐光/评)此碟内容以南美鼓为主,伴以电子及爵士音乐,营造出充满活力的热带气氛,录音方面则肯定属于Professor Johnson最佳制作之一,结像力好到令人喝采,高频伸展之佳似已超越CD境界,此碟之高频空气感及音乐弹跳力可直接向LP挑战。 (刘名振/评)音乐内容就像名字般的热情与浪漫。这张唱片中实在无法挑出什么比较不好的片段,每一首都是音响效果最佳的示范片。一般人喜欢强调第八首“p vAZIO”前面的低频。除了低频之外,这张唱片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它无所不在的活生感,每个乐器都逼真到好像要蹦出喇叭似的。这绝对是KOJ中期的颠峰之作,怎可不买?
    梅纽因《埃尔加·小提琴协奏曲》
    梅纽因《埃尔加·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梅纽因与埃尔加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埃尔加《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932年录制。在老埃尔加亲自指挥下,年仅16岁的梅纽因把这部协奏曲拉得容光焕发,被认为是梅纽因风华正茂时期最好的唱片之一。 埃尔加《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作于1909-1910年间,献给伟大的小提琴家克莱斯勒。此曲是埃尔加创作的唯一小提琴协奏曲,既是20世纪最早几部成功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而且也是英国音乐史上第一部可以载人史册的此类体裁的珍品。此曲充分显示了埃尔加无比高超的管弦乐手段,一笔笔刻划都极为精湛,简练而传神。
    拉罗查《著名的钢琴返场曲》
    拉罗查《著名的钢琴返场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1962-1966年间录制的钢琴返场曲辑,包括:贝多芬《致爱丽丝》、李斯特《爱之梦》、《钟》、德彪西《月光》、柴科夫斯基《十一月》、门德尔松《纺织歌》、《春之歌》、《回旋随想曲》、肖邦《幻想即兴曲》、《英雄波兰舞曲》、《小猫圆舞曲》、韦伯《邀舞》等著名钢琴作品。
    莱博维茨《德国专辑》
    莱博维茨《德国专辑》
    这张专辑是勒纳·莱博维茨指挥皇家爱乐乐团、国际交响乐团,分别演奏三位德国代表性作曲家的作品。由著名录音师韦尔金森(K.Wilkinson)在1960、1962年录制。专辑演奏、录音都极为出色,是古典音乐的天碟级作品。
    梅纽因《柴科夫斯基芭蕾组曲·睡美人》
    梅纽因《柴科夫斯基芭蕾组曲·睡美人》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梅纽因与库茨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芭蕾组曲《睡美人》,1959年录制。 柴科夫斯基《睡美人》组曲,作品66a,作于1889年。根据他的三幕芭蕾舞剧《睡美人》音乐选编而成。 第一曲《序奏与紫丁香仙女》,活泼的快板,C大调,4/4拍子,选自舞剧开幕前的音乐; 第二曲《玫瑰花的慢板》,庄严的行板,选自舞剧第一幕庆祝王子成年舞会上接受送来玫瑰花时的音乐; 第三曲《穿靴子的猫》,有节制的快板,g小调,原为舞剧第三幕第二场穿靴子的猫所跳的慢三步舞的音乐; 第四曲《过场》,小行板,G大调,6/8拍子,原为舞剧第二幕第一场结束前王子乘小船去寻找公主的音乐,是一首优美的船歌; 第五曲《圆舞曲》,快板,降B大调。原为舞剧第一幕人们欢庆公主成年日舞会上的一段圆舞曲。
    拉罗查《1954-55年美国迪卡录音》
    拉罗查《1954-55年美国迪卡录音》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1953年11月-1956年3月在纽约的演奏录音,包括:埃斯普拉《西班牙奏鸣曲》、罗德里戈《西班牙舞曲》、格拉纳多斯《西班牙舞曲》、《戈雅之画》、《浪漫场景》、图里纳《幻想舞曲》、《前奏曲》、蒙波《内心印象》等。
    梅纽因《音乐的奉献》
    梅纽因《音乐的奉献》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梅纽因与巴斯节日演奏组合作,演奏《音乐的奉献》,1960年录制。
    蒂博·加西亚《灵感》
    蒂博·加西亚《灵感》
    这张专辑是古典吉他演奏家蒂博·加西亚2016年发行的作品。
    拉罗查《阿尔贝尼兹·伊贝利亚、西班牙组曲
    拉罗查《阿尔贝尼兹·伊贝利亚、西班牙组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阿尔贝尼兹的著名钢琴作品,包括:《伊贝利亚组曲》、《纳瓦拉》、《第一西班牙组曲》。拉罗查演奏技巧之超绝,完全克服了她手小和原本以音色优美取胜的训练。除了因拉罗查长年沉溺在这套曲目中的弹奏功力,其出色的音响,也是原因之一。在拉罗查的手中,这些阿尔贝尼兹的艰难乐曲,一点都听不出难度所在,只像是一首首优美的音乐彩绘,描写着安达卢西亚阳光下的明媚景致。
    罗兰·汉纳三重奏《梦》
    罗兰·汉纳三重奏《梦》
    这张专辑是罗兰·汉纳爵士钢琴三重奏2001年2月在纽约录制的,由Sir Roland Hanna领衔并演奏钢琴、Paul West演奏贝斯、Eddie Locke担任鼓手。三位音乐家的演奏一气呵成,延续了“以热爱为标准”的理念。聆听时尽享摇摆的感觉和轻松的气氛,还有什么能称得上爵士乐的乐趣呢? 罗兰·汉纳(Roland Hanna)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他的风格多样,在摇摆爵士(Swing)、波普爵士(Bop)和更前卫的流派中都能游走自如。二战后,美国相继涌现出一大批优异的钢琴家,包括汉克·琼斯(Hank Hones)、巴里·哈里斯(Barry Harris)和汤米·弗拉纳根(Tommy Flanagan),罗兰·汉纳也许是这个黄金时代的关门人,在他身后再难有和他们比肩的爵士钢琴家。
    梅纽因《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梅纽因《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梅纽因与西尔维斯特里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60年录制。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作于1806年,是专为当时维也纳剧院的第一小提琴手克莱门特而创作的,并由克莱门特于1806年12月23日在维也纳首演。此曲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属于他的中期作品,被认为是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为优秀的一部,自古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是世界小提琴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与勃拉姆斯、门德尔松、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并称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此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然而,在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前,这部作品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在初演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对它回顾。其中的华彩乐段,并不像钢琴协奏曲那样由贝多芬亲自谱写,而是留给各式各样的演奏者谱曲,其中较常采用的有约阿西姆、奥尔和克莱斯勒等的手笔。当年贝多芬作曲时,正值他与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便渗透在贝多芬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中。
    梅纽因《勃兰登堡协奏曲》
    梅纽因《勃兰登堡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梅纽因与巴斯节日管弦乐团合作,自演自指《勃兰登堡协奏曲》,1959年录制。 《勃兰登堡协奏曲》BWV1046-1051,作于1721年,为勃兰登堡大公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而作。这6首协奏曲属于大协奏曲,不同于现在更为常见的独奏乐器的协奏曲,大协奏曲不是由一件乐器和乐队竞奏,而是一组数量较少的乐器和另一组数量较多的乐器竞奏。六首勃兰登堡当中,第二、四、五是典型的大协奏曲,有一组独奏乐器(主奏部)和乐队(全奏部)对峙,而第一、三、六则是乐队的一部分对抗乐队的另一部分。乐队规模都不大,按照当时的配置,一般是7-13件乐器,大多以弦乐为主要的织体组成部分,木管常占据竞奏者的地位,铜管乐器中只有第一用了圆号,第二用了高音小号。独奏乐器组有3-4件乐器。由低音弦乐器和古钢琴组成的通奏低音演奏低音声部。
    拉罗查《法雅、阿尔贝尼兹、图里纳钢琴作品
    拉罗查《法雅、阿尔贝尼兹、图里纳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与布果斯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法雅、阿尔贝尼兹、图里纳的钢琴作品。法雅的《西班牙花园之夜》可说是其创作中最富印象派色彩的作品,在每个乐章的背后,几乎都可以看到安达露西亚夜晚的微光闪烁。另外两首狂想曲作品不仅重现西班牙南方的风味,洋溢着安达露西亚的芬芳,由同为西班牙籍,有“西班牙钢琴女王”称喻的拉罗查诠释,更是原汁原味。拉罗查和布果斯被誉为演绎这些作品的最佳配合,两位都是西班牙音乐的专家、大师,演奏中处理西班牙音乐的弹性、柔韧十分得当。《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
    马沙利斯《25周年小号精选辑》
    马沙利斯《25周年小号精选辑》
    这张专辑收录了20首马沙利斯最精彩的古典小号演奏,这些录音表现出惊人的技巧性和无与伦比的音乐性,更重要的是,马沙利斯以他的敏锐直言出人类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并以他的艺术重新定义了美的理想。与一般的古典小号专辑不同,马沙利斯的演奏在音色、技巧、音乐及个性上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谐和与完美。马沙利斯的绝妙演奏让所有人不得不为之叹服,他细致纯净而光芒四射的神奇声音深深吸引着你,把你带到生命的另一处所在。这个神奇的声音包容了丰富的经验和情感,正如那着名的诗句:“赞颂生命中可能的一切”。
    史蒂夫·库恩三重奏《为我轻唱蓝调》
    史蒂夫·库恩三重奏《为我轻唱蓝调》
    这张专辑是史蒂夫·库恩爵士钢琴三重奏1997年9月在纽约录制的,由Steve Kuhn领衔并演奏钢琴、George Mraz演奏贝斯、Pete LaRoca Sims担任鼓手。 三位音乐家以抒情浪漫的乐风,演奏多首名曲,包括《My Funny Valentine》、《Sing Me Softly Of The Blues》、《Naima》、《Lament》及《The Very Thought Of You》等。贝斯、鼓在钢琴优美旋律的带动下,也显得格外温柔动人,三人心领神会的默契、精彩的互动,让音乐分外温馨,令人回味无穷。
    拉罗查《格拉纳多斯·钢琴小品》
    拉罗查《格拉纳多斯·钢琴小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格拉纳多斯的几部著名钢琴小品集。 《六首西班牙民谣小品》是以西班牙民间音乐元素为创作特色的组曲,旋律优美流畅,既有巴斯克民间舞曲节奏的运用,也有吉他拨弦乐器的模仿,充满了浓郁的西班牙风情,曲风热情洋溢、生动活泼。 《升C大调音乐会快板》作于1903年,是格拉纳多斯应马德里音乐学院校长的要求,应征音乐学院学生的钢琴比赛用曲而创作的。此曲在当时获得了优胜奖。这是格拉纳多斯钢琴作品中的艺术珍品,是他最为华丽和难度最大的作品。虽然它的演奏技巧非常难,但也不能阻挡人们对它的喜爱,多次被钢琴家们灌录在唱片中。 《浪漫场景》作于1903年,并于1904年11月20日首次公演。这部作品是格拉那多斯最著名的钢琴组曲之一,在创作期间受到肖邦及同时期浪漫派音乐家舒曼、李斯特等人的影响,和早期的音乐创作相比,这个时期的作品有了很大变化,其演奏技巧加难,音乐中无不充斥着快速琶音、多声部的音乐织体,作品无论从技巧还是音乐表现力上都更具张力。此时的音乐创作,格拉那多斯将浪漫派技法融入到西班牙民族艺术文化中,其作品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审美趣味。该作无论在深度还是艺术手法上都拓展了其晚期杰出作品《戈雅之画》,著名钢琴家拉罗查曾说“自从发表《浪漫场景》以来,作品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在于洋溢的浪漫主义”。
    梅纽因《柴科夫斯基芭蕾组曲·天鹅湖》
    梅纽因《柴科夫斯基芭蕾组曲·天鹅湖》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梅纽因与库茨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芭蕾组曲《天鹅湖》,1958年录制。 柴科夫斯基《天鹅湖》组曲,作品20a,作于1875-1876年,根据他的四幕同名芭蕾舞剧音乐选编而成,共由六首乐曲组成,这些曲子不是按情节发展顺序,而是按音乐情绪的对比进行组合的。 第一曲《场景》,b小调,中庸速度,4/4拍子,选自舞剧第一幕的终场音乐,旋律柔和而悲伤,既是公主奥杰塔的画像,也体现了她对幸福的追求与向往; 第二曲《圆舞曲》,复三部曲式,A大调,3/4拍子,选自舞剧第一幕的第二段庆祝王子成年宴会上少女群舞的音乐,复三部曲式; 第三曲《天鹅舞曲》(又名“四小天鹅舞曲”),三部曲式,f小调,4/4拍子,选自舞剧第二幕四只小天鹅舞蹈的音乐; 第四曲《场景》,降e小调,行板,4/4拍子,选自舞剧第二幕王子和公主双人舞音乐; 第五曲《匈牙利恰尔达什舞曲》,a小调,4/4拍子,由快转急,选自第三幕为王子挑选新娘举办的盛大宴会上的舞蹈音乐; 第六曲《场景》,选自第四幕第二场景和终场的颂歌。
    莱纳·米德尔《比才·阿莱城姑娘、卡门组曲
    莱纳·米德尔《比才·阿莱城姑娘、卡门组曲
    这张专辑是莱纳·米德尔指挥读卖日本交响乐团,演奏比才《阿莱城姑娘》、《卡门》两部组曲。 《阿莱城姑娘》作于1872年,本来是戏剧配乐,剧本为法国著名文学家都德所作,原为三幕剧。戏剧演出并未取得成功,而根据戏剧配乐编成的两套组曲却成为传世佳作。《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由比才自编,第二组曲由法国另一位作曲家吉罗编成。 《卡门组曲》,此曲是比才去世后,后人从他的歌剧《卡门》中选出12首曲子组成两组《卡门组曲》,日后成为音乐会演奏最多的组曲之一。这十二首曲子任选一首都会让你琅琅上口,首首堪称经典。“前奏曲”的热烈欢乐,“斗牛士之歌”的雄壮激越、“士兵换岗”的轻快俏皮,“阿尔加拉的龙骑兵”的轻松悠闲,“阿拉贡民间舞曲”的强劲热情……与这些无一不展现出西班牙和吉普赛人的风情的曲子相比,间奏曲要算一个另类:牧歌一般行云流水,平静悠缓。
    拉罗查《蒙波·钢琴作品》
    拉罗查《蒙波·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蒙波的钢琴作品,包括:《内心印象》九首、《沉默的音乐》第四册、《歌与舞》四首。 费德里科·蒙波(Federico Mompou,1893年4月16日-1987年6月30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作曲家。他的创作受到印象主义音乐以及埃里克·萨蒂的简约风格影响,十分恬淡安逸,而又带着淡淡的西班牙气质。他不写作大型作品,所作基本上都是钢琴曲、歌曲、吉他曲等小规模作品。由于其独特的风格,蒙波的音乐在20世纪乐坛占有一定的地位,并获得过不少奖项。 蒙波是一个羞涩、说话细声细气和内省的人,这些特点也反映在他创作的作品中。他从不写作歌剧、协奏曲或交响曲这些大型作品,就连他少数的合唱作品也尽可能的短小精悍。他的作品以艺术歌曲、钢琴小品及吉他小品为主。他的音乐充满了他所钟爱的加泰罗尼亚色彩和印象,风格以精简和优雅为主。其创作还可见萨蒂“简约风格”的影响,省略了调号及小节线,偶尔还会插入傻里傻气的评论,自称为“原始派”。他年轻的时候曾在一家钟铃厂工作,因此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均可见模仿钟声的片断。 蒙波的音乐有淡淡的西班牙风味,有一丝清凉,有一丝安逸和寂静。其旋律并不复杂,可似乎隐藏着无限深邃的东西。聆听蒙波的音乐,或多或少都需要细心的把握和审慎的态度。其钢琴代表作有:《十二首歌与舞》、《肖邦主题变奏曲》、《内心印象》、《儿童场景》等。和罗德里戈等人时代大致相同,蒙波的吉他作品也是相当有名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康波斯特拉娜组曲》。其声乐作品最著名的有六套《儿歌集》、《田园》等。
    梅纽因《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梅纽因《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梅纽因与多拉蒂指挥的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57年录制。 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38年,很长时间内被当成他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直到写于1908年的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手稿在1956年被发现,才被重新命名为第二号。 此曲是巴托克与匈牙利的告别之作。当时,巴托克的政治思想非常左倾,他曾在1919年的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音乐管理部门任职。巴托克甚至在他出版的“五首歌曲”上公然题献给了共产党诗人莱尼兹。1937年,当匈牙利小提琴家佐尔坦·塞凯伊请巴托克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时,纳粹德国的铁蹄已经逼近匈牙利,巴托克已经意识到自己可能会远离祖国。
    拉罗查《贝多芬·钢琴协奏曲》
    拉罗查《贝多芬·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与里卡多·夏伊指挥的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的五部钢琴协奏曲。
    卡拉扬《莫扎特·长笛、双簧管协奏曲》
    卡拉扬《莫扎特·长笛、双簧管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长笛演奏家安德列斯·布劳、双簧管演奏家罗达·柯贺与卡拉扬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的《第一长笛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安德列斯·布劳、罗达·柯贺都是德国著名的管乐演奏家,安德列斯·布劳还曾是柏林爱乐乐团长笛首席,他们不但有精湛、华丽的演奏技巧,艺术修养也极为出色,与柏林爱乐乐团配合默契,将莫扎特作品的优美、高雅表现得淋漓尽致。 《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K313,作于1778年。此曲以旋律优美而著称。 《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K314,作于1777年。此曲是莫扎特唯一的双簧管协奏曲,是双簧管的著名乐曲,经典作品,也可以说是最好听最优美而最难演奏的乐曲之一。
    梅纽因《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梅纽因《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梅纽因与肯佩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57年录制。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作于1877-1878年,献给他的好友匈牙利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此曲是勃拉姆斯一生中创作的唯一小提琴协奏曲。然而,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不但是勃拉姆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且与贝多芬、门德尔松、柴科夫斯基等大师的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四大协奏曲。乐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拉罗查《舒伯特·第13、21钢琴奏鸣曲》
    拉罗查《舒伯特·第13、21钢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舒伯特《第13、第21钢琴奏鸣曲》、附带一首《即兴曲》、一首《音乐的瞬间》。 《A大调第十三钢琴奏鸣曲》D664,作于1819年。 《降B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D960,作于1828年。音乐评论家认为,此曲第一乐章是贝多芬之后的最完美的奏鸣曲乐章,也是舒伯特钢琴曲之冠。 《降A大调即兴曲》D899第四首,作于1827年。稍快板,三部曲式。乐曲以即兴的分解和弦下行开始,先是降a小调,经过多次转调回到降E大调。这一段调性转换巧妙,旋律流畅活泼,颇具青春气息。中段里,十分热情的旋律在升c小调的连续弹奏中奏出,之后转为C大调的热情的旋律主题再现。 《音乐的瞬间》D780第六首,作于1827年。小快板,降A大调。开场后,移调成降a小调,E大调,中段为降B大调。
    普莱斯《格什温·波吉与贝丝》(选粹)
    普莱斯《格什温·波吉与贝丝》(选粹)
    这张专辑是女高音歌唱家普莱斯、男中音歌唱家沃菲尔德与亨德森指挥的RCA胜利管弦乐团及合唱团合作,演唱格什温歌剧《波吉与贝丝》的著名选段。 普莱斯这位非洲裔女高音的嗓子在她25岁已是名声在外了。这也惊动了已故著名作曲家格什温的哥哥艾拉·格什温,他也正着手准备将弟弟的《波吉与贝丝》重现舞台。他找到了普莱斯,邀请她出演歌剧中的女主角贝丝。年方妙龄的普莱斯不仅明眸皓齿,长得漂亮,更为难得的是她作为一位非洲裔,更能传神地将剧中身处社会底层、饱受生活艰辛和情感纠结困扰的人物特性表现得入木三分。果然,由她主演的《波吉与贝丝》一炮而红。对于普莱斯而言,意义更为重大的是后来该剧被美国国务院遴选为去欧洲巡演的官方剧目,这意味着普莱斯不仅已登上了美国的歌坛,而且还将到大洋彼岸的欧洲去展示自己的艺术实力了。与此同时,她还因主演该剧而收获了婚姻。就在这次欧洲巡演的前夜,普莱斯与在《波吉与贝丝》里与她演对手戏的著名非洲裔男中低音歌唱家威廉·沃菲尔德(William Warfield,1920-2002)结为伉俪,尽管他们的这场婚姻并未能如人所愿地白头偕老。由于婚后各自忙于事业,聚少离多,他们于1973年宣布离婚,也没有孩子;然而,这对曾经的歌坛眷属仍给人留下了他俩在《波吉与贝丝》里默契配合的精彩录音。
    梅纽因《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
    梅纽因《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梅纽因1956-1957年录制,演奏《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 《为独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1001-1006,大约作于1720年,克滕。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小提琴音乐的最高峰巅。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峰巅。这6首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第一、三、五为奏鸣曲,二、四、六为组曲,据推测,乃为当时克滕宫廷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史比斯。
    法国劲浪原厂测试碟
    法国劲浪原厂测试碟
    这张专辑是法国劲浪音响1998年制作的音响测试碟,并不单独发售,只在购机时赠送。专辑收录了16首作品,包括流行、爵士、蓝调、打击乐、古典等音乐风格,可以全面地测试音响系统的主观听感指标。
    拉罗查《莫扎特·第19、22钢琴协奏曲》
    拉罗查《莫扎特·第19、22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与西格尔指挥的维也纳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19、第22钢琴协奏曲》。
    吉他细语·两把吉他的对话
    吉他细语·两把吉他的对话
    这张专辑是吉他演奏家贝帕·戈姆贝塔的经典曲目录音,带着浪漫的情思与唯美的诗意,是他非凡技艺的完美展现,那充满激情的演奏,不由得使人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在音乐的世界里,只有最单纯的你与我、最淳朴的人与人。乘着音乐的翅膀,挥动我们的双臂,让我们朝着梦想飞去,那永远属于音乐的和平。
    拉罗查《斯卡拉蒂、索勒·奏鸣曲》
    拉罗查《斯卡拉蒂、索勒·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斯卡拉蒂、索勒的奏鸣曲、布索尼改编《恰空舞曲》、亨德尔《E大调第五组曲》。
    梅纽因《门德尔松·协奏曲、贝多芬·浪漫曲
    梅纽因《门德尔松·协奏曲、贝多芬·浪漫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梅纽因与富特文格勒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两首《浪漫曲》,1953年录制。
    苏格兰风笛与鼓
    苏格兰风笛与鼓
    这张专辑是四支苏格兰风笛乐队的演奏录音,包括《苏格兰勇士》、《高地教堂》等名作。 这件簧管乐器的常见构造包括一根吹管、一个风袋和一根调旋律管,以及插在风袋上的三根簧管(一支低音管,两支高音管)组成。演奏时由吹管向风袋吹气,气流压送到装在风袋上的簧管发出声音。吹奏者换气的时候只要不断挤压掖下的风袋,就可以使声音持续不断。很多国家都有各自不同构造的风笛,比如现在比较多人喜欢的爱尔兰画眉就是其中之一,它的音色圆润空灵,擅长演奏抒情的曲调,不过爱尔兰风笛原来不是用嘴吹奏的,完全靠演奏者挤压风囊发声。
    梅纽因《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梅纽因《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梅纽因与富特文格勒指挥的卢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49年录制。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完成于1878年夏秋之际,1879年元旦在莱比锡格万特豪斯首演。这是勃拉姆斯为当时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约·阿希姆而作的,首演由约·阿希姆独奏。此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拉罗查《格拉纳多斯·西班牙舞曲》
    拉罗查《格拉纳多斯·西班牙舞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格拉纳多斯《西班牙舞曲》。 《西班牙舞曲》作于1892—1900年。其中第2、第5、第11、第12首以安布罗西亚民间舞曲为素材,其它八首以西班牙北部民间舞曲为素材。 1、快板,G大调,粗犷的三拍子节奏主题,有音阶式的经过句,中间部为G小调,指示为如歌似的行板。 2、东方,行板,c小调,女性柔和的主题,有东方式女妖的魅力,中间部分为慢板,小夜曲风格。此曲的东方风格,指对阿拉伯回教徒文化的追忆。 3、用力地,D大调,先是八度音的主题,随后是卡农风格及十度音的连续。中间部转为降b小调,速度转慢。 4、牧歌风格,G大调,指示为清淡如牧歌,其前奏犹如钟声,中间部为行板,g小调。 5、安布罗西亚风格,e小调,这是12首中最著名的一首。开始的前奏完全是吉它风格,接着旋律主题出现,中间部为行板,E大调。 6、速度逐渐加快的小快板,D大调,这是阿拉贡地方的约达舞曲,在热闹中有一丝哀愁,中间部为田园风格旋律。 7、瓦伦西亚,抒情的快板,以吉它形式的节奏为主,尾声为行板的咏叹调旋律。 8、中板,C大调,中间部为小夜曲,最后是快速的尾声乐句。 9、极快,降B大调,开始的和弦为节奏型,随后出现复旋律的第二主题,两个主题交替,一直保持原调。 10、小快板,G大调,从大调转向小调再回到大调,以复音手法处理。 11、任意的最慢板,g小调,即兴曲形式。导入部为最慢板,然后进入活泼的行板,中间部为和声型的旋律,有佛朗哥舞曲风格。 12、行板,a小调,导入部主题呈示后,有短暂的转调,中间部为行板,让人想起昔日科多巴宫中阿尔罕布拉故事中摩尔人哀愁的歌声,也为佛朗哥舞曲风格。
    梅纽因《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梅纽因《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梅纽因与菲斯托拉利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50年录制。 帕格尼尼《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作于1826年,其中第三乐章《钟》极为著名,李斯特的钢琴曲《钟》就根据此乐章主题作成。
    汉普顿·卡拉威《After Ours》
    汉普顿·卡拉威《After Ours》
    这张专辑是安·汉普顿·卡拉威1997年8月发行的,是她的第一张完整的爵士乐唱片。 安·汉普顿·卡拉威(Ann Hampton Callaway)是过去十年最优秀的卡巴莱歌手之一。卡拉威的歌曲总是受到一点爵士乐的影响,她有着令人难以忘怀的嗓音,和大多数卡巴莱歌手一样,她非常尊重对歌词的诠释。 《The First Time Ever I Saw Your Face》的演唱有点与众不同。钢琴家肯尼·巴伦(Kenny Barron)、次中音萨克斯手鲍勃·明策尔(Bob Mintzer)和小号手兰迪·布雷克(Randy Brecker)都有大量的独奏段落,贝斯手杰伊·莱昂哈特(Jay Leonhart)和打击乐手乔治·金达(George Jinda)也都有不错的发挥。这些高水平的伴奏,对歌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充分发挥出卡拉威的演唱特色和强大唱功。特别是在《All Blues》和《Old Devil Moon》中,她展示了深厚的潜力,如果坚持这条路,她将来会成为一名重要的爵士乐歌手。令人奇怪的是,专辑中最后一首,却是支原创的蓝调歌曲。 卡巴莱音乐(Cabaret)起初是一种在夜总会演出的歌厅式音乐剧,后来发展成表现政治、经济和民生的音乐形式,文学性极强,尤其是上世纪20 年代柏林的“魏玛卡巴莱”,许多歌都是由布莱希特、图霍夫斯基等德国文学大家作词。19世纪80年代,卡巴莱音乐从法国的红磨坊起步,之后,这种起初在小酒馆、夜总会表演的歌厅式音乐剧逐渐遍地开花,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广泛流行于德国及整个欧洲。这种融合了滑稽、歌舞和小品剧的音乐形式与上海也有着不解之缘,在张爱玲的笔下,卡巴莱曾在昔日十里洋场的数百家夜店同时上演,是摩登上海的缩影,而在王家卫的影片《2046》中,卡巴莱的妩媚也是缅怀老上海时不容错过的一道风景。
    拉罗查《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拉罗查《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与大卫·津曼指挥的伦敦小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A大调第十二钢琴协奏曲》K414,作于1782年。
    梅纽因《巴托克·小提琴作品》
    梅纽因《巴托克·小提琴作品》
    这张专辑收录了小提琴家梅纽因录制的两部巴托克作品:1、与富特文格勒指挥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53年录制;2、独奏巴托克《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1957年录制。 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38年,很长时间内被当成他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直到写于1908年的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手稿在1956年被发现,才被重新命名为第二号。此曲是巴托克与匈牙利的告别之作。当时,巴托克的政治思想非常左倾,他曾在1919年的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音乐管理部门任职。巴托克甚至在他出版的“五首歌曲”上公然题献给了共产党诗人莱尼兹。1937年,当匈牙利小提琴家佐尔坦·塞凯伊请巴托克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时,纳粹德国的铁蹄已经逼近匈牙利,巴托克已经意识到自己可能会远离祖国。 巴托克《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Sz.117。此曲是巴托克的一项奇迹,也是二十世纪独奏小提琴作品中能与伊萨伊等并列的翘楚。
    拉罗查《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钢琴小品
    拉罗查《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钢琴小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与梅塔指挥的洛杉矶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附带她独奏的贝多芬《七首钢琴小品》。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作品73,作于1808-1811年。此曲是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而事实上,此曲也确实具有堂堂王者风范。但是“皇帝”这一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皇帝”有关,公认的说法是由于此曲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故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在此曲中,作曲技巧炉火纯青的贝多芬,又设计出众多崭新的思路,整部作品在工稳的结构中蕴含着壮阔的波澜、变化无穷的旋律,尤其以主奏钢琴的花奏开始的第一乐章,一开始便给听众以极端宏伟、华丽的印象。 《七首钢琴小品》作品33,于1803年在维也纳出版,其中大部分为波恩时代作品。 1、近似稍快的快板的优美的行板,降E大调,小回旋曲式; 2、谐谑曲,C大调,均衡的三段体; 3、稍快的快板,F大调、由二段体的优雅旋律与拥有间奏性节奏的副主题构成; 4、行板,A大调,三段体; 5、不太快的快板,C大调; 6、近似行板的稍快的快板,D大调; 7、急板,主题有谐谑曲性格,降A大调。
    拉罗查《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拉罗查《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这张2CD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包括:1、与索尔蒂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第25、第27钢琴协奏曲》,1977年11月的录音;2、与索尔蒂指挥的欧洲室内管弦乐团合作,演奏《第24、第26钢琴协奏曲》,1985年3月的录音。拉罗查的演奏非常自信,她的触键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扎实,听起来很舒服,没有任何浮躁的感觉。拉罗查的演奏在让人感到处理得相当有个性的同时,还让人听起来很是舒服,特别是节奏感的突出,使得整个作品的整体感得到了加强,而慢板乐章的抒情性却没有丝毫的减退,在稳健的触键支持下,乐曲的丰富内涵也得到了应有的深层次完整展现。
    蕾切尔《小提琴奏鸣曲》
    蕾切尔《小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美国小提琴家蕾切尔·巴顿·派恩与羽管键琴家Jory Vinikour合作,演奏《小提琴与羽管键琴奏鸣曲》。蕾切尔的演奏音色醇美、节奏前徐后疾、张驰有度、极具个性,堪称经典。
    梅纽因《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梅纽因《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梅纽因与富特文格勒指挥的卢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当铺爵士
    当铺爵士
    这个录音将小酒馆那种烟雾弥漫的气氛、乐手尽兴愉快的表演情形活生生的表现出来。因为爵士乐之迷人在于活生感、现场感以及歌手即兴富有亲和力的表演,很容易让现场聆听者的情绪陷入HIGT的境界,尤其是Take Five时间。“Take Five”是爵士乐里的特有名词,在属于大乐团的时代里,乐手为了出头就得自己争取Solo(独奏)的机会,借以引起大家注意,那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利用整个乐团表演告一段落,团长宣布“休息五分钟”的时候来大显身手。其中《当铺爵士》系列就可说是Take Five最有名的唱片,这里的“Take Five”节奏明快,几个乐手轮翻上阵,钢琴飙起来让人不自觉的打拍子,把这宝贵的五分钟利用的相当彻底。
    梅纽因《肖松、维厄当·小提琴协奏曲》
    梅纽因《肖松、维厄当·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小提琴家梅纽因1954年录制的两部协奏曲:1、与钢琴家肯特纳、帕斯卡四重奏合作,演奏肖松《D大调协奏曲》;2、与普里查德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维厄当《第五小提琴协奏曲》。 肖松《D大调协奏曲》作品21,为小提琴、钢琴、弦乐四重奏而作,作于1889-1891年间。此曲其实是一部以钢琴与小提琴为主奏的六重奏。 维厄当《a小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7,大约作于1858-1859年间,是他最著名的作品。此曲并没有按照传统协奏曲的形式,虽然分为三个乐章,但各乐章之间有连接部,三个乐章一气呵成,被称为单乐章套曲。
    罗莲佳《格拉纳多斯·艺术歌曲》
    罗莲佳《格拉纳多斯·艺术歌曲》
    这张专辑是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罗莲佳与钢琴家拉罗查合作,演唱格拉纳多斯的声乐套曲《古风短歌集》、《爱情歌曲集》。 《古风短歌集》声乐套曲,共有十二首歌曲,歌词均取自西班牙十六世纪的诗歌。格拉纳多斯的音乐风格受到西班牙民间音乐的影响,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弗拉门戈等元素。《古风短歌集》也不例外,它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旋律优美、节奏独特。《古风短歌集》中每首歌曲都有不同的主题,例如爱情、自然、历史等,通过歌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受。 《古风短歌集》以钢琴伴奏的女高音独唱形式呈现,演唱者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技巧和表现力,以展现出歌曲中的情感和意境。这是格拉纳多斯的代表作之一,它展现了西班牙音乐的独特魅力,对后来的西班牙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拉罗查《格拉纳多斯·戈雅之画》
    拉罗查《格拉纳多斯·戈雅之画》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格拉纳多斯《戈雅之画》。对于拉罗查而言,格拉纳多斯是西班牙最好的音乐家,具有真正的浪漫主义,优雅、诗意。拉罗查与格拉纳多斯同为西班牙人,这种同根同源的优势,使她的演奏比任何演奏家的诠释都更为原汁原味、正宗地道。因此,无论是曲目还是演奏版本而言,这张专辑都非常值得收藏。 钢琴组曲《戈雅之画》,作于1909-1911年间。此曲是“西班牙钢琴音乐的典范”。这部“巅峰式”的钢琴作品,融入了西班牙传统音乐素材,采用了浪漫派的创作手法,彰显了格拉纳多斯多元化的音乐理念,展示了当时西班牙民族音乐特有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水准。
    梅纽因《西贝柳斯、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
    梅纽因《西贝柳斯、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小提琴家梅纽因1955年录制的两部协奏曲:1、与鲍尔特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2、与菲斯托拉利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47,作于1903年,修改于1905年。 帕格尼尼《降E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作于1811年。此曲充分发挥了帕格尼尼独特的二重泛音或跳弓等艰难的技巧,是一部具有巨匠风格的精品协奏曲,曲中充满了意大利民间音乐的风格,展现出如歌般优美的旋律。但音乐本身并不特别深奥,没有复杂的和声,形式非常单纯。
    奈吉尔·甘乃迪《波兰精神》
    奈吉尔·甘乃迪《波兰精神》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奈吉尔·甘乃迪与雅切克·卡斯普契克指挥的波兰室内乐团合作,演奏姆利纳尔斯基和卡罗维茨的《小提琴协奏曲》、肖邦两首夜曲改编的小提琴曲。
    拉罗查《来自西班牙的协奏曲》
    拉罗查《来自西班牙的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与布果斯指挥的皇家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蒙特萨尔瓦吉、苏里纳奇,两位西班牙作曲家的协奏曲作品。
    美妙的管弦乐作品(第二辑)
    美妙的管弦乐作品(第二辑)
    这张专辑收录了几部美妙的管弦乐作品。
    鲍罗丁四重奏《施尼特凯室内乐作品》
    鲍罗丁四重奏《施尼特凯室内乐作品》
    这张专辑是鲍罗丁四重奏团演奏施尼特凯的三部室内乐作品。 施尼特凯《第三弦乐四重奏》作于1983年。此曲将来自拉索、贝多芬和肖斯塔科维奇的三个迥异的材料融汇成象征自己的核心主题,这三个材料尽管风格相异,却在音乐要素上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在施尼特凯的“有机拼贴”下已然融为一体,如果是“不顾原来的风格所蕴含的文化”,是不会有这种统一效果的。另外,这三个材料派生出了代表施尼特凯自身的主题,并作为全曲中心贯穿始终。此曲反映了施尼特凯对待音乐历史遗产的一种观念,即过去的音乐已然逝去,我们只能通过融合过去的音乐来发展新的风格。所以他没有像新古典主义者那样大量地以古老的风格语汇写作,而是以过去的风格为材料衍生出自己的东西。 马勒《a小调钢琴四重奏》(由施尼特凯整理改编),这原本是马勒少年时的习作,据说1876年他只完成了一个乐章,便把后面未完成的部分撂一边了。直到他去世后半个世纪,才被重新发现,施尼特凯整理改编了这部作品。这部作品虽然是马勒早期的未完成习作,聆听可以感觉得出马勒的“生命和死亡”主线条。阴晦、忧郁、沉重的旋律和音乐色彩营造了阴森压抑的气氛。偶尔闪烁出生命的希望,如同闪电一般。 施尼特凯《钢琴五重奏》作于1972-1976年。此曲是为纪念他的母亲而作,也是他唯一的钢琴五重奏。这部作品可以看成是施尼特凯创作风格突变的作品,这种从来都不做表面文章而影射的阴霾营造出了历史重现的压抑感,然而这种压抑的气氛几乎将他所有音乐作品风格模式统治了整整十五年之久。
    拉罗查《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三钢琴协奏曲
    拉罗查《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三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的两部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
    美妙的管弦乐作品(第一辑)
    美妙的管弦乐作品(第一辑)
    这张专辑收录了几部美妙的管弦乐作品,包括:1、迪华特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演奏雷斯庇基《罗马之松》、《罗马之泉》,1981年10月录制;2、多拉蒂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米约《屋顶上的公牛》,1965年8月录制;3、科林·戴维斯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奏欣德米特《韦柏主题交响变形曲》,1989年5月录制;4、大卫·津曼指挥鹿特丹爱乐乐团,演奏雅纳切克《小交响曲》,1980年2月;5、迪华特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演奏斯蒂芬·莱奇《变奏曲》,1983年10月;6、霍利格尔指挥欧洲室内乐团,演奏理查·施特劳斯《变形》,1993年12月录制。
    拉罗查《肖邦·前奏曲、摇篮曲》
    拉罗查《肖邦·前奏曲、摇篮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肖邦的前奏曲及摇篮曲。 《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28,作于1836-1839年间。此曲包含了各种不同长度、织度、风格、与多种作曲技巧于其中,调性是以不同的二十四个关系大小调作五度循环的排列,其音乐风格则可以归纳为练习曲、夜曲、玛祖卡、葬礼进行曲、谐谑曲、无穷动、歌谣体、幻想曲与即兴曲等类型。 《降D大调摇篮曲》作品57,作于1843年。行板,6/8拍。此曲是肖邦创作的唯一的一首摇篮曲,他将这一古老的音乐题材加以艺术加工和提高,使之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和诗意。
    最受欢迎的大提琴协奏曲
    最受欢迎的大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英国大提琴家朱利安·劳埃德·韦伯与几支著名管弦乐团合作,演奏的最优美、最迷人的大提琴作品。
    鲍罗丁四重奏《肖斯塔科维奇室内乐作品》
    鲍罗丁四重奏《肖斯塔科维奇室内乐作品》
    这张专辑是鲍罗丁四重奏团与钢琴家伊丽莎白·蕾昂斯卡娅合作,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两部室内乐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g小调钢琴五重奏》作品57,作于1940年。此曲主题清晰、旋律分明,首演时得到了不少的好评,可是在官方层面,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见解。其中有个别保守而作风强硬的苏共领导,认为肖氏的音乐虽然特别强调简单直接的风格,却同时仍然出现一些矫揉造作的和声及声音效果,不免觉得仍然隐藏着抽象的形式主义。作品在1941年获得了斯大林奖。 肖斯塔科维奇《e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作品67,作于1944年。此曲虽然没有涉及战争,但从作品中所使用的特殊的音乐表现手段以及它所造成的特殊音响,并把这些特殊的音响同他本人特殊的追求——描写与揭露邪恶的形象联系起来看,这部作品也的确与战争相关。所以说:“那里有战争的幽灵,它使人想起死神的眼睛。”
    伊曼纽尔·塞格雷《西班牙吉他作品集》
    伊曼纽尔·塞格雷《西班牙吉他作品集》
    这张唱片的演奏者伊曼纽尔·塞格雷(Emanuele Segre),英国古典吉他杂志是这样评价他的:不论你相信与否,他演奏的一切,都成为精品。伊曼纽尔·塞格雷生于1965年,在米兰音乐学校师从Ruggero Chiesa,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学位。他还曾参加过Julian Bream和John Williams举办的大师班,并学习作曲与小提琴演奏。在他初次登上美国舞台时,就曾被《华盛顿邮报》高度评价为前景无限的音乐家”。 有着甜蜜笑容的伊曼纽尔·塞格雷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童话故事中的白马王子,而更为神奇的是这位王子还弹奏一手迷人的吉他,这恐怕是童话中都令人神往的传奇了。在西班牙人独当一面的吉他世界,人们很难不关注这位来自亚平宁半岛的音乐家。 作为吉他独奏演奏家,伊曼纽尔·塞格雷曾与俄罗斯中提琴巨匠巴什梅(Yuri Bashmet)同台演出,并与由阿卡多指挥的英国室内乐团、鹿特丹爱乐管弦乐团、欧洲室内管弦乐团等世界知名乐团合作。著名法国作曲家Jean Frangaix还为他贡献了吉他管弦乐协奏曲,随后伊曼纽尔·塞格雷将它们收录并制作成辑。Jean Frangaix在赠言中深情地写道:你细腻的演奏、你的才华与敏锐,让我所有的朋友都为之感动。” 聆听伊曼纽尔·塞格雷的演奏就仿佛在欣赏诗人的创作。音符和富有寓意的停顿交错成为他的音乐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而所有这些在他的指尖弹拨下演变成旋律多样而跌宕起伏的弦乐,令人神魂颠倒,而且具有改变周围空间的神奇力量。
    拉罗查《法雅·钢琴音乐》
    拉罗查《法雅·钢琴音乐》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法雅的钢琴独奏作品及改编作品。 《四首西班牙钢琴小品》,创作始于马德里,于1908年在巴黎最后完成。此曲可能并非法雅最重要的作品,但乐曲有着他创作中特有的坚实结构和精细技艺。 《贝蒂卡幻想曲》又名《安达卢西亚幻想曲》,1919年完成,是法雅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独奏作品,题献给安东·鲁宾斯坦。这是一首充分发挥钢琴技巧的“深沉的歌”,技巧艰深,和声独特。全曲充斥着粗鲁的音响、不和谐的音程。作曲家借以尖锐的对比来展现彻头彻尾的安达卢西亚精神。此曲的精妙之处在于多处模仿西班牙吉他的演奏手法,成为法雅最具西班牙风情的作品之一。 《三角帽》组曲,作于1919年。此曲是根据同名芭蕾舞剧音乐改编。 《魔法师之恋》组曲,作于1915年。此曲是根据同名芭蕾舞剧音乐改编。
    鲍罗丁四重奏《肖斯塔科维奇室内乐作品》
    鲍罗丁四重奏《肖斯塔科维奇室内乐作品》
    这张专辑是鲍罗丁四重奏团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三部室内乐作品。
    顶级发烧精选2022
    顶级发烧精选2022
    张专辑精挑细选出14首名家作品,包括:挪威新时代美声天后Elisabeth Karsten、挪威首屈一指的福音团体Oslo Gospel Choir、发烧天后玫瑰仙子Kari Brenmes、挪威钢琴大师Ketil Bjornstad、丹麦国宝级爵士歌后Sinne Eeg、奥地利当红爵士女歌手Simone Kopmajer、萨克斯名家Mulo Francel、丹麦著名爵士女歌手Josefine Cronholm、著名萨克斯演奏家Aaron Heick、发烧爵士歌后Nicki Parrott、丹麦著名靓声女歌手Malene Mortensen以及法国牛筋王Renaud Garcia-Fons的最新曲目。这些作品兼具音乐性与音响性,没有一秒冷场。
    拉罗查《莫扎特·钢琴独奏作品》
    拉罗查《莫扎特·钢琴独奏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莫扎特的钢琴独奏作品。
    鲍罗丁四重奏《肖斯塔科维奇室内乐作品》
    鲍罗丁四重奏《肖斯塔科维奇室内乐作品》
    这张专辑是鲍罗丁四重奏团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两部室内乐作品。 《A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作品68,作于1944年。全曲气势恢宏博大,与《第一弦乐四重奏》那种轻巧诙谐且略带嘲讽式的风格完全不同。日本音乐学家井上赖丰就曾对这两部作品风格上的巨大差异进行过十分精到的比喻:“如果说第一号是水彩画,那么第二号就可以说是在交响形式的画布上强力描绘的油画巨作了”。“淡雅”与“浓重”正是这两部作品最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同时在音响层面与意义层面存在。可以这样说,作为一名典型的交响音乐作曲家, 肖斯塔科维奇在《第二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完成之后, 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四重奏体裁的创作风格,一种以浓重交响曲音响为核心的室内乐写法,即在室内乐写作过程中糅入交响性的风格特色。这是肖斯塔科维奇之后四重奏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 《降D大调第十二弦乐四重奏》作品133,作于1968年。此曲标志着他创作的新开端。由于使用了十二音技巧,进而旋律与和声的写作亦更趋自由。但此曲的处理与真正的无调性尚不可相提并论。
    拉罗查《阿尔贝尼兹·伊贝利亚、西班牙之歌
    拉罗查《阿尔贝尼兹·伊贝利亚、西班牙之歌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阿尔贝尼兹的著名钢琴作品。附带她演奏的《著名西班牙安可曲》。 钢琴组曲《伊贝利亚》,此曲是阿尔贝尼兹晚年心血的结晶,体现着他的艺术颠峰。整部作品共由十二首曲子组成,分成四卷,每卷各含三首曲子。前三卷的九首完成于1906年,第十、十一首完成于1907年,而最后一曲则完成于他生命最后1909年的1月,该年5月他就病逝了。这部作品运用了西班牙的舞曲节奏并与钢琴技巧相结合。德彪西在评价阿尔贝尼兹时说:“他并没有实在引用民间音乐的主题,但是民间音乐却毫无痕迹地潜入了他的音乐。”当年德彪西最喜欢的是第七曲,他说世上只有极少数作品能与它比美。这套钢琴曲作于德彪西的《意象》与《版画》之后,与德彪西有相似味道,但感觉这套组曲的东方色彩比德彪西还要浓郁。 钢琴组曲《西班牙之歌》作品232,约作于1896-1897年,当时阿尔贝尼斯曾去安达卢西亚西部的古都科多巴与塞维利亚等地旅行,这部组曲的第四、第五曲就是对当时的回忆。 《纳瓦拉》作于1909年。此曲是阿尔贝尼兹的绝笔之作,在作品完成之前,作曲家就与世长辞了。这首被看作是《伊贝利亚》补曲的作品最终由塞维拉克续成。降A大调,3/8拍,不过分的快板。
    鲍罗丁四重奏《肖斯塔科维奇·室内乐作品》
    鲍罗丁四重奏《肖斯塔科维奇·室内乐作品》
    这张专辑是鲍罗丁四重奏团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两部室内乐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C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作品49,作于1938年。此曲为《第五交咯曲》、《第六交响曲》之间的“抒情间奏曲”。 肖斯塔科维奇《降e小调第十五弦乐四重奏》作品144,作于1974年。此时肖斯塔科维奇健康已恶化,意识到死亡已临近,此曲被公认表现了生与死的关系。全曲共6个乐章,不间断演奏。
    拉罗查《拉威尔、福雷的钢琴作品》
    拉罗查《拉威尔、福雷的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拉罗查演奏的三部作品,包括:1、与福斯特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拉威尔的两部钢琴协奏曲,1973年6月的录音;2、与布果斯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福雷的《幻想曲》,1972年5月的录音。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作于1931年。此曲是拉威尔晚期作品中的珠玉。擅长凝造管弦乐华丽色彩的拉威尔,将管弦乐的色彩想像转移至钢琴的作品中,因而钢琴于此不仅是主奏乐器的独白,也有缤纷亮丽的光泽、以及闪烁动人的乐想。然而,包括作曲家本身也不讳言,乐曲中也确实如同美丽的鸡尾酒,夹杂了诸多前辈的音乐典型。 拉威尔《D大调左手钢琴协奏曲》,完成于1931年。此曲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一部单乐章的协奏曲,晚年的拉威尔不但是营造美丽音乐色彩的高手、谱写精确曲式结构的名家,更是把时代气息注入李斯特的史诗式音乐的先驱;与此同时,他更在乐曲的一开始就强调了一股悲剧气氛,令人感到命运对人生的播弄。不惟宁此,在钢琴技术上拉威尔更尽量发挥了左手的特点,除了利用琶音和踏瓣之外,许多重音和旋律都由大拇指担任,使这首只用左手弹奏的乐曲,听起来比双手演奏的更为丰满和技术难度更高。 福雷《G大调幻想曲》作品111,作于1918-1919年,为钢琴与乐队而作。此曲是福雷的晚期作品,在浪漫主义风格的基础上,略带些现代元素。采用G大调,4/4拍,中庸的快板。单乐章,但可分成三个部分,中段转入e小调甚快板,最后回到第一部分上,在整体上看更像一部室内乐重奏曲。
    顶级发烧精选2020
    顶级发烧精选2020
    这张专辑收录了十四首高水平的录音。包括丹麦国宝级爵士歌后席娜·艾格(Sinne Eeg)、德国实力派爵士女歌手史帝芬妮·博兹(Stefanie Boltz)、爵士歌后汉娜·鲍儿(Hanne Boel)、日本发烧爵士女歌手绫户智惠(Chie Ayado)、三盲鼠猛将山本刚(Tsuyoshi Yamamoto)的最新现场录音、靓声歌后席梦·卡麦儿(Simone Kopajer)、爱尔兰发烧天后玛莉·黑(Mary Black)、俄国斯爵士女歌手亚历珊卓·夏姬娜(Alexandra Shakina)、哈里·艾伦(Harry Allen)、肯·佩普洛夫斯基(Ken Peplowski)、史考特·汉弥顿(Scott Hamilton)三位顶尖次中音萨克斯风手组成的梦幻组合,最后以法籍西班牙裔低音提琴大师贾西亚范斯(Renaud Garcia-Fons)悠扬浪漫的《Tavalod》画下完美句点。全片以音响最爱的女声为主,爵士与世界音乐各种类型俱全、丰富多样,14首作品,首首精彩,全方位测试你的音响器材,首首动听,试机必备。
    卡梅莱·托马斯《肖邦计划三部曲》
    卡梅莱·托马斯《肖邦计划三部曲》
    在肖邦的每一部作品中,你都能听见钢琴。然而,法裔比利时大提琴家卡梅莱·托马斯独辟蹊径,将大提琴带到肖邦作品的舞台中央,制作了由三张专辑组成的《肖邦计划》。这张专辑中的大部分作品最初都是钢琴曲,但在完美的改编和精致的演奏之下,音乐的风采丝毫不逊于原作。卡梅莱·托马斯与法国钢琴家朱利安·布罗科充满启发性的演奏,显然也是音乐品质的保证。专辑中收录的作品改编版本,部分出自十九世纪作曲家、大提琴家弗朗肖姆,他也被卡梅莱·托马斯视为灵感来源之一,而她演奏的那把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之前也属于弗朗肖姆。《前奏曲“雨滴”》在被改编为四把大提琴演奏后显得熠熠生辉,几首夜曲则在移植到弦乐器上之后,获得了一种新的抒情效果。此外,专辑还收录了一首由英国歌手简·柏金演唱的安可曲。
    拉罗查《哈恰图良、弗兰克、李斯特作品》
    拉罗查《哈恰图良、弗兰克、李斯特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与布果斯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哈恰图良、弗兰克的钢琴作品,附带她独奏的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 哈恰图良《降D大调钢琴协奏曲》作品38,作于1935年。当时哈恰图良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就读研究生,创作技法渐趋于成熟。这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佳作,具有性格坦成直率、情绪乐观明快、气质灼热炽烈的风格。
    顶级发烧精选2019
    顶级发烧精选2019
    这张专辑收录了十四首高水平的录音。
    顶级发烧精选2018
    顶级发烧精选2018
    这张专辑收录了十四首高水平的录音。这是发烧友引颈期待,2018年最具代表性的发烧天碟,带你尽情徜徉在女歌手的绝美歌声与爵士的浪漫情怀里。专辑锁定在发烧友最喜爱的女声歌唱,以爆发力十足的汉娜·鲍儿在《2017不插电发烧演唱会》的现场实况炒热气氛,接着由许久未推出专辑的民谣唱将玛莉·黑深情演唱老搭档爱尔兰著名唱作人吉米·麦卡锡(Jimmy MacCarthy)的《没有夜晚的地方》,感人至深的演唱搭配多样的乐器伴奏,展现出发烧级的录音水平。说到发烧片,谁会没有《牧羊女》与《谜中谜》这二张超级示范片?这次选了《牧羊女》中的《在河谷中》与《谜中谜》里面发烧友最爱的《En Rod For Alt Det Sote》。《在河谷中》除了蕾妮·崔柯琳甜美空灵的嗓音是一大聆听重点之外,曲子后段加入的环境音效更是测试音响系统的利器。
    拉罗查《舒曼钢琴作品》
    拉罗查《舒曼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舒曼几部著名的钢琴作品,包括与迪图瓦指挥的皇家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
    顶级发烧精选2017
    顶级发烧精选2017
    这张专辑收录了十四首高水平的录音,如: 发烧级女声天后Nicki Parrott、四人探戈组合Otros Aires、加拿大蓝调歌手Bill Bourne、纯音二人乐队Le Bang Bang、殿堂级歌手Gordon Lightfoot、牛筋王Ron Carter、挪威唱作女歌手Sofrid Molland及波兰室乐团等倾巢而出,包含5首女声、3首男声、2首钢琴曲、古典2首、1首爵士演奏以及1首新世纪音乐,收罗广泛,不仅涵盖音响测试的各种面向,更一举囊括2017年度的发烧新曲。
    拉罗查《舒曼钢琴作品》
    拉罗查《舒曼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舒曼几部著名的钢琴作品。
    拉罗查《舒曼钢琴作品》
    拉罗查《舒曼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舒曼几部著名的钢琴作品。 《维也纳狂欢节》作品26 ,作于1839年,题献给莫南德·席勒,舒曼认为此曲是“一首伟大的浪漫奏鸣曲”,“一份浪漫主义的展品”。题目本身就是一种抢救行动,一开始这部作品定名为《狂欢节:四个音符的玩笑》,其中的“玩笑”据认为主要是掩饰第一乐章源自“马赛曲”的引语,当时在维也纳是严禁“马赛曲”的(舒曼在后来的三部作品中又引用此曲)。了解内情的人知道,此曲记录了1838年舒曼维也纳之行的观感,舒曼去维也纳时,曾想把他的《新音乐杂志》迁往维也纳出版,但是遭到梅特涅当局的无理拒绝。为了抗议这种压制出版自由的行径,舒曼把当时象征革命的“马赛曲”放到《维也纳狂欢节》中,含沙射影地讽刺梅特涅的倒行逆施,暗示维也纳将掀起推翻梅特涅政权的革命风暴。 《b小调快板》作品8,作于1831年。1831-1832年的整个冬天舒曼都在专心致志于《快板》的创作,起初是作为一首b小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他希望能将全曲献给莫舍勒斯,结果1833年时他只出版了这一个乐章,题献给埃内斯汀·封·弗立肯,是舒曼当时爱上的一位年轻女性,舒曼曾说:“埃内斯汀简直是我童年梦想的化身!”从初稿上可看出《b小调快板》给他带来很大麻烦:他自己后来也说它“除了有好的意图外别无其他可说”。试图将如此狂热的素材组织在一个奏鸣曲式的结构内,舒曼事实上是在试做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想找出完整的东西的意图是很清楚的:在这个离题情节中究竟有多少可追溯到引子,去发现这个情况是很有趣的。在结束时将其激动的b小调起始曲转入宜人的炽热的B大调是非常美的。主题材料被即兴想像的长河带着走而并未真正展开,然而,舒曼在中间部分不定的等音转调肯定产生令人叹为观止的五彩缤纷的颜色。 《升F大调浪漫曲》作品28第二首,作于1839年。为强调开端的中音区和反复简单而又感人的歌曲旋律的重要性,舒曼使用了三行谱表,这可能是为表达对他比利时朋友西莫南·德·席勒的惊异而采纳了他在自己作品中喜用的办法。此曲是以简单的三段体写的,有尾声,类似《为什么》和《梦幻曲》,是简练和干净利落的典范,没有一个音符是多余的。
    顶级发烧精选2016
    顶级发烧精选2016
    这张专辑收录了十四首代表性的录音及发烧作品,包括发烧女声Simone Kopmejer、畅销乐队Quadro Nuevo、牛筋王Garcia-Fons、萨克斯大师Scott Hamilton、迷人美声Giuditta Scorcelletti、二人组合Fragile、靓声天后Nicki Parrott及Sinne Eeg等倾巢而出,集女声、男声、爵士及新纪元音乐于一碟。十四首曲目首首动听、秒秒精彩,这是一张发烧友不可或缺的发烧精选专辑。
    顶级发烧精选2015
    顶级发烧精选2015
    这张专辑收录了十四首极具代表性录音,集女声、男声、爵士及古典于一碟,首首动听、秒秒精彩。
    顶级发烧精选2014
    顶级发烧精选2014
    这张专辑收录了十四首包含顶级女声、男声、古典、爵士等最具品味、最具音乐性、最靓声的发烧曲目。
    拉罗查《法雅、肖邦·钢琴作品》
    拉罗查《法雅、肖邦·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与科米申纳指挥的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法雅、肖邦的钢琴作品。
    顶级发烧精选2013
    顶级发烧精选2013
    这张发烧录音精选辑收录了十四首包含古典、流行、爵士、探戈、新世纪音乐、蓝调等不同风格的乐曲,唯一的共通点就是:音乐满点震撼、发烧满分强打。
    拉罗查《格里格、门德尔松·钢琴作品》
    拉罗查《格里格、门德尔松·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格里格、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
    拉罗查《西班牙音乐演奏会》
    拉罗查《西班牙音乐演奏会》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的西班牙音乐作品。
    克莱斯勒《冥想》
    克莱斯勒《冥想》
    这张专辑收录了克莱斯勒演奏的法国作曲家马思涅的名曲《冥想》。
    霍洛维兹《舒曼、肖邦、李斯特、巴拉基列夫
    霍洛维兹《舒曼、肖邦、李斯特、巴拉基列夫
    这张专辑是钢琴大师霍洛维兹弹奏舒曼《幻想曲》、巴拉基列夫《伊思拉美幻想曲》、李斯特《传奇第二首》、肖邦《船歌》,在卡内基音乐厅的现场录音。1986年,霍洛维兹将自己从未发行过的私人收藏:1945年至1950年间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奏会录音全部捐给耶鲁大学。这些珍贵而令人叫绝的录音捕捉了巅峰时期的霍洛维兹炫妙的琴技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顶级发烧精选2010
    顶级发烧精选2010
    这张专辑是精挑细选的发烧音乐精选辑,十四首动听歌曲、优秀录音,带来无比丰盛的发烧盛宴。
    克莱斯勒《五月的微风》
    克莱斯勒《五月的微风》
    这张专辑收录了克莱斯勒演奏的门德尔松《五月的微风》,这是他的拿手曲目。
    霍洛维兹《至爱返场曲》
    霍洛维兹《至爱返场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霍洛维兹演奏的21首钢琴曲,都是他最喜欢在音乐会结束后演奏的返场曲,也是他的粉丝最喜爱的炫技小曲。
    波利尼《肖邦·波兰舞曲》
    波利尼《肖邦·波兰舞曲》
    这张专辑是波利尼演奏肖邦的波罗乃兹舞曲,1976年录制。波利尼演奏的波兰舞曲,被权威人士认为是与老一辈钢琴家鲁宾斯坦的精彩录音比肩之作。波利尼对七首肖邦作品的处理就像是燃烧的烈焰,火花四溅,表现了波兰民族特有的自强不息精神。在专辑中波利尼为我们展示了当代最佳的肖邦音乐诠释。一直以来,肖邦的音乐常被演奏者演奏得矫揉造作,带有一种“病态的美感”,而波利尼则为我们展现了另外一幅画面,那是阳光下的肖邦,充满了阳刚之气。德国伟大作曲家舒曼就将肖邦的音乐赞誉为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而波利尼对唱片中最后三首作品的诠释,正是非常符合了这种精神,堪称精彩之极,是一个高屋建瓴的肖邦。
    顶级发烧精选2009
    顶级发烧精选2009
    这张专辑以精湛的演出、发烧的录音以及美好的音乐,魅惑音响迷们的敏锐听觉。打头阵的是Vonda Shepard的《Another January》,这位以往常出现在美国影集《爱莉的异想世界》中演唱而走红的歌手2008年专辑由名制作人Mitchell Froom(曾制作苏珊·薇格等人专辑)操刀,富有穿透力的唱腔一如往常,而慢板摇滚曲调让人低迴不已。《Black is The Colour》这首著名美国民谣则是由爱尔兰男中音Nyle Wolfe温柔的歌声演唱,配上较为激昂的节奏,别有一番风味。老牌爱尔兰歌手职业Mary Black演唱生涯已经超过二十五年,这里选录的两首歌曲分别来自她1996年的专辑《Circus》与2005年的《Full Tide》,可以听到十年前后这位女星唱腔的差异。同样有歌后地位的则有挪威的Kari Bremne,个人第十三张专辑《LY》的《Passelig Dose》照样有著强烈的节奏与温暖的歌声,背景和声的男声更增添了歌曲的和谐感。 专辑还有不少挪威音乐人的贡献:挪威口琴名家Sigmund Groven则在唱片名厂KKV推出的现场演奏会唱片中吹奏了他在1979年时的著名作品《Motlys》,伴奏的不是别人,正是另外一位挪威著名钢琴诗人Ketil Bjornstad。这段演奏让空气中充满了美丽的残响,听完久久不能忘怀。挪威女歌手Siri Gjaere的《Loveless Cafe》是一首清新的摇滚作品,让乐迷们体会北欧摇滚的不同热情。丹麦男歌手Ulrik Elholm以充满年轻气息的爵士乐演唱《When I Hold You》,温暖饱满的歌声配合清新的录音气氛,非常符合这首歌曲的浪漫情境。心灵音乐知名二人组Deva Premal & Miten的《Silent Garden》以清新脱俗的空灵气氛配合温暖的歌声与和声,让乐迷们体会心灵音乐的神秘疗癒力量。奥地利的年轻女歌手Simone推出的第四张专辑《Let's Fall In Love》一样在纽约录制,这首《Everybody's Talkin'》维持Venus一贯的高品质录音与用心制作,让人感受到爵士歌曲单纯的美好。
    顶级发烧精选2008
    顶级发烧精选2008
    这张专辑集合世界各地歌唱精英人材与好歌共冶一炉,他们各自以不同风格演绎首本名曲,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一首歌均达高录音水准,绝对满足发烧友对音质的要求。专辑精选出来的11首靓歌和3首音乐,靓歌首首动听,再加上制作录音严谨质素,使可听性大大提高,是发烧友不可或缺的专辑。 《Wish you were here》由独特的黑歌女星Kirsti Huke担任这专辑第一首歌,声音极优美动人。接着是日本女歌手绫户智绘Chie Ayado,她有得天独厚宏亮的嗓音,由她演绎《Will you still love me tomorrow》爽朗洒脱的情感,刚中有柔、恰到好处。《Everybody loves my baby》是蓝调爵士天后Eva Taylar演唱,此曲风趣活泼生动又随意,令人精神松弛。第11Track《Stjernelause Dogn》曲旋律大家很熟悉而且动听,由挪威是最具代表性的歌手Kari Bremnes现场献唱令人回味无穷。单简述以上几首靓歌,此碟己值回票价。另外还有很多好听歌,例如:《When will l see you again》、和《Close to you》和《You don't know what love is》还有第9Track 《Send in the clowns》这是几十年前的老歌,几乎无人不晓,今次以简单的钢琴伴奏为主干配乐,由男女对唱,有怀旧色彩,亦十分缠绵浪漫,令人勾起一丝丝过往回忆情怀。
    波利尼《舒曼钢琴作品录音全集》
    波利尼《舒曼钢琴作品录音全集》
    这套专辑收录了钢琴家波利尼演奏的舒曼钢琴作品录音。包括《a小调钢琴协奏曲》、两部《钢琴奏鸣曲》、《C大调幻想曲》、《交响练习曲》、《阿拉伯风格曲》、《大卫同盟舞曲》、《克莱斯勒偶记》、《拂晓之歌》等。波利尼的演奏极度专注,具有强化张力的特质,源于他的内在个性,精妙的解析、从单一整体的角度来注意其中细节,如此他抓住了舒曼语言里的幻影火花,将舒曼的恬美和细针密线舒展开来。 舒曼钢琴作品的主要特色,乃在于其深具个性化的诗意表现,而旋律是呈现其特色的主要媒介。舒曼钢琴作品在曲式上所表现的独特性,最主要乃源自其音乐诗化之理想。他曾说过:音乐是诗的最大潜能。舒曼认为,做为艺术家,道德应成为一个诗人,并且努力达到诗的悟性。这种铭刻于心的理念,使他的音乐如同富于幻想的诗,自由地从凝固的形式中解放出来,用以表达自己的理想世界。 舒曼的主要钢琴作品在多完成于一八三九年之前,也就是热情洋溢的青年时期。这个时期的舒曼习惯于在钢琴上倾诉自己的情感。一篇篇的钢琴作品,其实就是他一篇篇的生活日记。作品中所涌现旋律,也大都是可歌性的语法。而在诗学的影响下,其作品的旋律,也往往离不开方正的二小节、四小节、八小节的乐句组成。这使得他的旋律显示出极为热情内敛而不虚华外烁的线条。它在钢琴的中间音域以平和的音程进行,所表达的无限性内涵,必须像“朗诵诗”一般地反复寻味,才能得到深切的同情共感。 大致上,舒曼钢琴作品的旋律,有如下五种特征: 1、以相同的旋律语法,使用在不同的作品中,而成为特有的笔调。 2、偏爱以上拍开始的旋律。 3、绝少使用附加的装饰音。 4、常以对位手法卡农或赋格处理旋律。这是舒曼孜孜钻研巴赫作品所获得的理念。 5、常以模进手法处理旋律。进而达到转调、简化或扩展的目的。
    穆特《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舒曼幻想曲》
    穆特《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舒曼幻想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穆特与马舒尔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舒曼《幻想曲》,这是1997年林肯中心艺术节的现场演出录音。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作于1877-1878年,题献给小提琴家约阿希姆,是勃拉姆斯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此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舒曼《为钢琴和小提琴而作的幻想曲》作品131,作于1853年。1853年8月底,姚阿幸到杜塞多夫去拜访舒曼夫妇,似乎因此启发舒曼为姚阿幸写作两首作品。舒曼暗地里写作小提琴协奏曲,但将幻想曲的事告知姚阿幸,而且姚阿幸1853年10月27日也回杜塞多夫去首演幻想曲,由舒曼亲自指挥。姚阿幸说幻想曲“很讨人欢喜”,更有乐评认为这是“舒曼最优秀的音乐会作品”。姚阿幸后来也经常在欧洲各地演奏此曲,而且根据所有现存记录,乐曲所到之处无不大受欢迎。
    穆洛娃《镜中奇缘》
    穆洛娃《镜中奇缘》
    这张专辑是穆洛娃受丈夫马修·巴利影响而录制的,她说最喜欢霍斯利乐队的《我呼吸的空气》,它被改编成一曲慵懒性感的探戈,并带上了一丝德彪西的风韵,结尾是她的华彩演绎,先是向上自由地飞翔,仰望蓝天,也经历风雨,之后带着满足回归。 马修·巴利是一位优秀的大提琴家,早先曾是伦敦交响乐团的团员,后来离开古典乐团,组织了爵士乐团自行演出。巴利将穆洛娃介绍给爵士钢琴家朱利安‧约瑟夫与鼓手保罗‧克拉维斯,他们原先都是古典乐手,后来转行蓝调音乐。穆洛娃通了他们的演奏之后,非常羡慕蓝调在音乐表达中的那份自由自在。 穆洛娃说:“演奏蓝调需要很大的勇气,我以前以为自己永远也无法做到这一点。演奏了30年的古典音乐,一旦离开乐谱我就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演奏下去。然而巴利改变了我。”有一次,当他们两人在澳洲雪梨旅行时,巴利关上旅馆的房间门,以大提琴奏出一段蓝调音乐,“接下来,我自己演出一段和弦,巴利亦随即奏出一段旋律,我们交替演奏着各自的乐句,我完全被这样的演出形式征服了,感受到一种彻底解脱的自由,非常的兴奋。”
    爵士女声发烧碟
    爵士女声发烧碟
    这张专辑是爵士女声发烧录音精选辑,收录了爵士天后绫户智绘、妮基·派洛特、凯莉·布蕾妮斯、怡婉等多位知名爵士女歌手演唱的15首家喻户晓的爵士经典歌曲。专辑中的歌曲经过精心调整,音量划一、音质通透、人声细致、动态强劲、音色甜润、质感强烈,聆听使人震撼,是一张名副其实的人声示范碟、难得一见、不容错过的天碟。
    霍洛维兹《斯卡拉第》
    霍洛维兹《斯卡拉第》
    这张专辑是霍洛维兹演奏斯卡拉第的键盘奏鸣曲,共20首,1964年的录音。 如果要说有一位作曲家的作品,霍洛维兹演奏从来没有败笔的话,那就是斯卡拉第。霍洛维兹从20年代出道时(当时很少有人知道斯卡拉第这位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便开始挖掘斯卡拉第的作品,并且他对斯卡拉第的研究和演奏从未间断过。在他整个演奏生涯中,斯卡拉第永远是一个重点。直到80年代霍洛维兹人生的末年,他仍然醉心于用全新的方式来表达斯卡拉第简约而丰富的作品。 霍洛维兹对很多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的演奏能够充分地展现出作品的神韵,而又不是盲目的恪守原作。难能可贵的是,他如同一位高明的辑编,能敏锐地发现作品中的瑕疵并加以修正,使作品变得完美无缺。霍洛维兹演奏的斯卡拉第奏鸣曲,有着脱离尘俗的超然气质。没有霍洛维兹的演奏,这些动人作品不知道还要在乐谱架上沉睡多久。
    富特文格勒《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富特文格勒《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伟大的指挥家富特文格勒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这是个正统德国哲人版,真挚、深厚、凝重,因为是作曲家的缘故,所以中间有即兴发挥的冲破和谐的部分。他的演绎没有自怨自艾,没有哭天抢地,没有恐惧和绝望,有的是坦然面对生活的冷静,但声声血泪,处处真情。这个1938年的现场录音被视为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文献录音”。 《B小调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生前演出过的音乐作品。这首交响曲献给了作者深爱的外甥弗拉基米尔·达维多夫。此曲于1893年8月12日完成 ,为作者的代表作。标题的俄语意思为“激情”、“情感”,而并非大家所认为的“激起怜悯”,这个词反映了一小点激发的痛苦。柴可夫斯基原本打算将该作品命名为“标题”,然而,现时出版的乐谱,通常都已使用了法语的翻译名字:Pathétique,翻译出来便成了“悲怆”。作品于1893年10月28日在圣彼得堡首演,作者亲自指挥,演出获得了巨大的轰动。然而自此9天之后,作者不幸与世长辞,本作品成为作者的绝笔之作。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伯姆《莫扎特·第41交响曲、弦乐小夜曲》
    伯姆《莫扎特·第41交响曲、弦乐小夜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指挥家卡尔·伯姆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41交响曲》、《弦乐小夜曲》;与圆号演奏家戈特弗里德·冯·弗瑞伯格合作,演奏理查·施特劳斯《第二圆号协奏曲》。 莫扎特《弦乐小夜曲》K525,作于1787年。此曲是莫扎特的小夜曲中最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一部。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部音乐会小夜曲,有四个乐章象一部缩小了的交响曲。它与情歌小夜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裁。 理查·施特劳斯《降E大调第二圆号协奏曲》作于1942年11月,他还附注了创作地点“于维也纳美丽的房屋中”。此曲于1943年8月11日首演于萨尔斯堡音乐节,由卡尔·伯姆执棒维也纳爱乐乐团,戈特弗里德·冯·弗瑞伯格(Gottfried von Freiberg)担任圆号独奏。此曲是20世纪演出和唱片录制次数最多的圆号协奏曲。 莫扎特《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K551,作于1788年。此曲是莫扎特三大交响曲的压轴之作,其规模宏大、壮丽灿烂,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中,堪称为最优秀的器乐曲作品。也是莫扎特发挥其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莫扎特晚年娴熟的作曲技巧。此曲还是均衡对照的典范。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最高的创造神之名,把它作为此曲的别名是十分相称的,但这并非莫扎特本人订的名称,而是后人加上的。
    李赫特《贝多芬、肖邦、德彪西》
    李赫特《贝多芬、肖邦、德彪西》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李赫特1977年8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可爱的行板》、肖邦《圆舞曲》、《谐谑曲》、《船歌》、德彪西《贝加马斯克组曲》、《版画集》。 贝多芬《可爱的行板》WoO 57是他的得意之作,经常在社交性的音乐会中演奏,标题也是他亲自命名的。原准备当作《华伦斯坦奏鸣曲》的第二乐章,后因《华伦斯坦》先用了慢板,这首《可爱的行板》就成为独立乐曲。乐曲采用回旋曲式,结构为:A-B-A-C-A-尾奏。主题是用缓慢的F大调,以优美的、十分动人地奏出。 德彪西《贝加马斯克组曲》作于1890年。由《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和采用法国传统曲音调注入崭新气息的《巴斯比舞曲》四个乐章组成,当中以《月光》最为出名,令德彪西名满天下,在宁静温柔的乐声中,仿佛能见到月光在湖面上荡漾,而那流动的瑟音,则带领着听众轻轻悠游。这个曼妙的乐音,至今还令无数的人们着迷不已,不但是印象音乐中精湛的作品,更是流行文化媒体的爱用配乐。 钢琴套曲《版画集》作于1903年,正是德彪西创作精力旺盛的时期,由《塔》、《格拉纳达之夜》和《雨中花园》三首以不同国家地区作为背景的乐曲组成。这部作品是被看作是印象主义流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品,德彪西在作品中用很多之前从未有过的手法,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之具备了典型的印象主义特征,这种大胆的创新和独特思维呈现出的奇特的艺术效果,奠定了德彪西在印象派钢琴音乐中的地位,为后来的钢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迈克尔·施耐德《维瓦尔第·竖笛协奏曲集》
    迈克尔·施耐德《维瓦尔第·竖笛协奏曲集》
    这张专辑是迈克尔·施耐德与法兰克福音乐学院合奏团合作,演奏维瓦尔第的全部竖笛协奏曲。维瓦尔第共写过5首竖笛协奏曲,编号为RV 441-445。5首竖笛协奏曲短少精练,每个乐章都充满精彩,总的来看其可听性毫不逊色于维瓦尔第的其它协奏曲。它们可作为竖笛演奏技巧的一个百科全书,也可作为巴洛克音乐之竖笛篇的代表作。竖笛有着美妙的音色,质感很好,还原出的味道柔而不软、亮而不刺、朗而不硬、甜而不腻,真可谓面面俱到,加之演奏者技巧之纯熟老练,更是锦上添花。乐队平衡也控制得很好,演绎充满了巴洛克的爽朗、精巧的风格。这些协奏曲的慢乐章更为优美。
    小波利尼《肖邦、斯克里亚宾、斯托克豪森》
    小波利尼《肖邦、斯克里亚宾、斯托克豪森》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丹尼尔·波利尼演奏肖邦、斯克里亚宾、斯托克豪森的钢琴独奏作品。丹尼尔·波利尼的演奏和他父亲一脉相承,带着年轻的活力和意大利人的热情,用他高超的技术和精致的触键,诠释这些浪漫派作品和现代作品。 丹尼尔·波利尼(Daniele Pollini)钢琴家、指挥家兼作曲家,钢琴大师毛里奇奥·波利尼的儿子。 肖邦《12首练习曲》作品10号,1832-1836年间的作品,1837年出版。献给李斯特的夫人阿古尔特伯爵夫人,后来他们的女儿科西玛嫁给理查特·华格纳。虽然作品10和作品25是在同一时间写成的,但是作品25相比起来更像音乐作品,而不是一些技术难题的攻破。 斯克里亚宾《第10钢琴奏鸣曲》作品70,作于1913年。他以客观的、理智的情感来阐述他的想法,曲风更行自由和即兴,内容更为灿烂、明亮。斯克里亚宾曾表示这部作品真正要描写的是印象中的森林。曲子中用了许多的“颤音”隐喻飞扬的双翅,因此这首作品又被称为“昆虫奏鸣曲”或是“颤音奏鸣曲”。其中高超的技巧及复杂的结构和特殊的表达方式令人叹为观止,因此一经发表就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创作之一。 斯克里亚宾为六个主题都作有标题:“非常宁静和透明的”、“隐含着极深刻热情的”、“光亮地震动着”、“充盈着感情的”、“快乐得近乎狂喜的”、“狂喜而温柔的”。乐曲营造出一种氤氲隐约的气氛,并给人以闪闪发亮的感觉,情感的表达在激动、平静、强劲、轻柔中收放自如。 斯克里亚宾《两首音诗》作品71,作于1914年。此曲清晰地展现了他创作的飘逸与冲动的精神气质,也体现了他抒情性、律动性的作曲特点。虽然作品中几乎没有旋律要素,但乐曲却非常有独创性,且力量惊人。 斯克里亚宾《五首前奏曲》作品74,作于1914年春,即他离世前一年,也是他最后创作的一组作品。作品中弥漫着不祥的气氛和深刻的痛苦,在心理上营造出剧烈的震动和粉碎性的效果,仿佛世界上一切的苦难和忧伤都浓缩在这些乐曲中。
    阿格丽奇、克莱默《柏林演奏会》
    阿格丽奇、克莱默《柏林演奏会》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与小提琴家克莱默,2006年12月11日柏林演奏会的现场录音。这张激动人心的专辑见证了传奇钢琴家阿格丽奇与她那一代最具独创性和吸引力的小提琴家克雷默的合作。两位音乐家都是传奇的独奏家,他们都对室内乐有着深厚的奉献精神,并致力于推荐有才华的年轻艺术家。阿格丽奇每年都会举办卢加诺室内乐音乐节,克莱默则有波罗的海室内乐团,致力于培养来自波罗的海三国的优秀年轻音乐家。 这场独奏会上半场以舒曼精致的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开始,然后克雷默以巴托克难度极高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成为焦点。阿格丽奇以舒曼心爱的《童年情景》开始了下半场,然后克莱默再次出场,以巴托克的杰作《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结束音乐会。加演的曲目是克莱斯勒的两首小品,使这场非凡的独奏会更加圆满。
    罗梅罗家族《最喜爱的西班牙吉它音乐》
    罗梅罗家族《最喜爱的西班牙吉它音乐》
    一位西斑牙吉他演奏家,只手开创了吉他演奏史上的一个神话,缔造起一个被誉为“吉他王国的皇室家族”的王朝,这便是在吉他领域家喻户晓、声名赫赫的罗梅罗家族。 塞列多尼奥·罗梅罗(Celedonio Romero )是家族王朝的奠基者。他1913年3月2日出生在古巴的港口城市锡恩富戈斯。塞列多尼奥自小对音乐就有着极高的悟性。可以说他的吉他演奏基本上是无师自通,自学成材的。十岁那年,塞列多尼奥就在当地举行了首场演奏会,其艺术才华博得了听众的首肯。 罗梅罗们的演奏形式多种多样,或以二重奏、三重奏和四重奏的形式出现,或以与管弦乐团合作协奏曲的形式出现。由于演奏形式的灵活多变,现成吉他曲目便显得日益捉襟见肘了。事实上,正是由于“罗梅罗们”,吉他文献曲库中才平添不少后来成为经典的名曲妙品。如果说塞列多尼奥漫长的艺术一生可以分作两个阶段的话,那么他在西班牙时期的成就无疑以他的独奏艺术为主.而到美国后,他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亲身缔造了罗梅罗家族和吉他四重奏,并使他们的声誉迅速传遍世界乐坛。正如他的子孙们所说的那样:“他是吉他四重奏的灵魂。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家所有的音乐会都是为他而开,为了纪念他。”
    阿格丽奇《肖邦·第一、二钢琴协奏曲》
    阿格丽奇《肖邦·第一、二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阿格丽奇与迪图瓦指挥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肖邦《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1,作于1830年。此曲蕴涵着青年肖邦真挚的初恋情感,那种朝气、青春的感伤和动人的幻想都非常迷人。这个录音是1979年3月齐默尔曼和康德拉辛指挥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在皇家音乐厅的现场演奏,十分感人。一切,都是那么淳朴自然,速度的选择是一般公认的,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如此年轻,如此清澈,没有因为年轻就挥霍激情的冲动,从骨子里透出一种从容和优雅,其中的微妙的青春气息怕是只能用“不可言传”来形容了。尤其是其中的第二乐章更是弹的美妙无比,使人怦然心动。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21,作于1829年。此曲反映出一个二十岁青年对初恋之情的体验。这部协奏曲并不着力于用大型乐曲形式揭示深刻、重大的社会内容,而是在侧重于钢琴演奏技巧的炫示中,写下了优美的抒情诗行。齐默尔曼的演奏激情饱满而内敛,娓娓地叙说着内心深深蕴藏的缱绻的感情,非常贴近肖邦那种初恋时,压抑内心炽热却无望的情感。
    索尔蒂《浪漫的俄罗斯》
    索尔蒂《浪漫的俄罗斯》
    这是一张录音与演奏技术均优异的专辑,大师索尔蒂驱策伦敦交响乐团以满满的张力与极快的速度演奏这些俄罗斯名家作品,使得整张专辑气势如万马奔腾,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聆来不仅畅快而且过瘾。另外收录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演奏的柴科夫斯基第二号交响曲《小俄罗斯》同样具有大师的风格典型,戏剧力极强、乐音的活力与律动感呼之欲出。录音优秀,有强大动态与浮凸音像,强奏处更能感受其无与伦比。 《留声机杂志》:该专辑各方面表现均极出色,已难找到如此令人赞叹的演奏与录音了……不曾听过《路斯兰与鲁密拉序曲》以如此迅捷的速度演奏;想来是因伦敦交响的演奏技术优异,而这首作品以如此速度演奏并无不妥之故。柴科夫斯基《第二号交响曲》,有着索尔蒂的典型作风,第二乐章特别令人难以抗拒,第三乐章与终乐章同样出色。录音品质极佳。 《企鹅唱片指南》评鉴:索尔蒂以电光火石般的手法诠释有史以来最令人激赏的《路斯兰与鲁密拉序曲》,伦敦交响的弦乐部分自始至终令人亢奋,这便是我们给予他们三星带花的原因,附录的曲子都很成功。
    奈吉尔·甘乃迪《经典甘乃迪》
    奈吉尔·甘乃迪《经典甘乃迪》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奈吉尔·甘乃迪与英国室内乐团合作的演奏录音,收录了很多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像马斯奈的《Meditation from Thais》、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等,还有像《Danny Boy》这样的民歌。甘乃迪用了有别于传统的演奏手法来演奏一些名曲,听起来是另外一种感觉,有人不喜欢这种改变,但有人却非常喜欢,究竟如何,你自己听听就知道了。
    哈肯·哈登伯格《著名的小号协奏曲》
    哈肯·哈登伯格《著名的小号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著名小号演奏家哈肯·哈登伯格分别与马里纳、霍瓦斯指挥的圣马丁室内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合作,演奏十一部著名的小号协奏曲。包括胡梅尔、赫特尔、斯塔米兹、海顿、利奥波德·莫扎特(莫扎特的父亲)、莫尔特、科雷利、阿尔比诺尼、贾佐托、巴赫、古诺等的小号作品。《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带花。 年轻一代的瑞典小号演奏家哈肯·哈登伯格所吹奏的海顿《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是现今最好的小号协奏曲唱片。除了他高超的技巧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录音出奇的佳。小号的声音置于前端,仿若与听者共处一室,非常过瘾。而马里纳与圣马丁室内乐团从头到尾温暖、优雅地陪衬,更平添了不少的气氛。 胡梅尔通常喜好以降E大调来写作乐曲,但哈肯·哈登伯格在此却升高了半音,以E大调来吹奏,结果使得声音效果变得明亮不少,也使乐曲更加有力。 专辑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乐趣,包括哈肯·哈登伯格在巴洛克乐曲中的演奏。哈登伯格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演奏家,他的演奏机智而富有艺术性,让你忘记了音乐中极其困难的部分。他聪明的音乐才能令人愉悦,尤其是他在利奥波德·莫扎特《D大调小号协奏曲》中流光溢彩的装饰音,以及在巴赫/古诺的《万福玛利亚》中天籁般的旋律。如果你的收藏中只需要一张古典小号唱片,那就选这一张吧。
    柯达伊、巴托克、李斯特《室内乐作品》
    柯达伊、巴托克、李斯特《室内乐作品》
    这张专辑收录了三部室内乐作品,1998年7月30日在美国萨拉托加表演艺术中心的现场演奏录音:1、小提琴家香特尔·朱丽叶与大提琴家楚尔斯·莫克合作,演奏柯达伊《小提琴与大提琴二重奏》;2、钢琴家阿格丽奇与单簧管演奏家迈克尔·柯林斯、小提琴家香特尔·朱丽叶合作,演奏巴托克《对比》;3、钢琴家阿格丽奇与弗莱雷合作,演奏李斯特《悲怆协奏曲》。 柯达伊《小提琴与大提琴二重奏》作品7,作于1914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他和妻子在奥地利蒂罗尔边境的一个村庄呆了几天后,“脑海里突然出现了这两件乐器搭档的画面”。后来他回忆道,“在这部作品中,其他人是否能感受到山峦那不可言喻的伟大,或更确切地说,是否能感受到战争即将来临的黑暗,还有待观察”。 巴托克《对比》作品111,为小提琴、单簧管与钢琴而作,作于1938年9月24日,献给小提琴家西盖蒂和单簧管演奏家古德曼。这首作品1939年1月9日由西盖蒂、古德曼与贝特里首演于伦敦。《对比》的标题可能是指结构上形成的对比效果,第一乐章单簧管的华彩与第三乐章小提琴的华彩形成对比,中间乐章是短小的间奏曲形式。 李斯特《e小调钢琴协奏曲“悲怆”》S258,大约作于1849年,最初是作为一首标题为《大独奏》的大型独奏作品而创作的,但未能完成。于1856年重新整理成为双钢琴版的钢琴协奏曲,更名为《悲怆协奏曲》,但也未能完成。后来由其学生进行展开续作,经历了近百年后,最终于1952年,加博·达维斯一丝不苟的遵照李斯特创作风格进行了最后的续写工作,完成了这部作品,使之能够搬上舞台。此曲为e小调,单乐章,但可以分成以下的五部分。
    唐·多西《爆棚贝多芬》
    唐·多西《爆棚贝多芬》
    这张专辑是唐·多西将贝多芬的古典作品改编成以电子合成器演奏,充分展示出他极其深厚的古典音乐功底和高超的键盘技巧,将古典音乐原韵与现代电声效果结合得天衣无缝。专辑共有13段曲子,大多耳熟能详,如《月光》、《致爱丽丝》等,除了保持原曲的优美旋律外,在改编中,唐·多西运用电子乐器的独特声效,营造出庞大的音场,以渲染这些旷世名曲的深刻内涵。低音鼓的强劲气势扑面而来,结实爽利的低频能量直卷裤脚,浓密、跳跃的全频动态和电钢琴的定位得到充分表现,音域间弱音的细节飘然而出,宽阔的音场衬托出绝佳的解析力。测试时,可留意第八段的低音应有力而富有弹性,若出现低音不稳定(发飘)或无弹性感,则说明音响的阻尼特性不好,低频响应不够宽。第十三段是所有曲子中动态范围最大的一段,如能应付则说明音响的动态和功率储备性能良好。因为专辑录音动态较大,特别提醒音量和音调的控制,否则极易损坏器材。
    迈克尔·拉宾《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
    迈克尔·拉宾《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迈克尔·拉宾的两个演奏录音:一、1960年5月与尤金·古森爵士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尼亚夫斯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二、1956年6月与阿尔切奥·加列拉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圣-桑《哈瓦奈斯》、《引子与回旋随想曲》。 拉宾曾先后两次灌录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这个版本是第二次立体声录音,在音效和演绎上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录音拥有宽阔的动态、强烈的对比、清晰的定位以及温暖的音色,让无数音响发烧友趋之若鹜;拉宾的演奏闪耀着彗星划过夜空般的光芒,清晰地展示了其令人陶醉的发音,超凡入圣的技巧以及欢快热烈的情绪,也让任何古典音乐迷都难以抵挡它的惊人魅力。
    帕尔曼《贝多芬、法朗克·小提琴奏鸣曲》
    帕尔曼《贝多芬、法朗克·小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与小提琴家帕尔曼合作,1998年7月30日在美国萨拉托加表演艺术中心的现场演奏录音。 阿格丽奇复出乐坛后,她的演奏境界益发精进,音乐中多了一种人性和温暖的光泽,技巧依然华丽、无人匹敌,可是却多了一份贴心的美。帕尔曼在巅峰时期曾与阿什肯纳齐合作录下了贝多芬和法朗克的《小提琴奏鸣曲》,多年来未再灌录这两部小提琴名曲,这次在美国与阿格丽奇的现场演奏这两部当代最伟大的小提琴奏鸣曲,展现出一种举重若轻的轻松与愜意,将室内演奏的层次与条理交待到最细微的程度。 这份众所期待的珍贵录音在1999年初,获得多本音乐杂志及多项唱片大奖的肯定。20世纪末最难忘的演奏,已成为古典乐迷必备名盘。这张专辑的音质非常出色,听感极其接近黑胶唱片,真实、润泽、感人。
    图茨·蒂勒曼斯《银色精选辑》
    图茨·蒂勒曼斯《银色精选辑》
    这张专辑是图茨·蒂勒曼斯很有代表性的唱片之一,由Toots演奏口琴和吉他,于1974年和1975年间录制于荷兰,收入《为爱付出》、《我的小山羊皮鞋子》(“My Little Suede Shoes”)、《你是我的蓝调机器》、《有生之年你在干些什么》(“What Are You Doing The Rest Of Your Life”)和《老朋友》(“Oldfriend”)等16首乐曲。 数十年来一直享有“ 爵士口琴第一人”称号的大师图茨·蒂勒曼斯(Toots Thielemans)成功地将口琴带到爵士乐,将它建立为一种主奏乐器,使口琴成为爵士乐主角。虽然,Larry Adler比Toots Thielemans更早将口琴普及化,但Larry Adler较多用口琴在流行曲与古典音乐上,至于将半音口琴用在爵士乐中,就以Toots Thielemans为最先。
    斯特恩《泰勒曼、巴赫家族·三重奏奏鸣曲》
    斯特恩《泰勒曼、巴赫家族·三重奏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斯特恩与长笛演奏家朗帕尔、大提琴家帕纳斯、羽管键琴家里特等合作,演奏泰勒曼和巴赫家族音乐家创作的《三重奏奏鸣曲》。 泰勒曼和巴赫是同时代的音乐家,可能好多人不认识他,但和现在相反,当时泰勒曼的声望比巴赫大得多。原因大概是巴赫不喜欢争名夺利,真正的将自己奉献给了音乐,而泰勒曼为了名声和金钱,将自己交给了宫廷。泰勒曼是个极其多产的音乐家,有4000多部作品,其中很多是纯粹为宫廷娱乐而创作的价值不高的音乐,比如他可以为选帝侯家宴会创作大量烘托气氛的短曲。 巴赫的作品之所以杰出,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作品中的虔诚的精神和感悟,故而其精神境界极高。而泰勒曼的作品则偏向大众化,旋律优美动听,色彩明快,他的宗教音乐明显不如巴赫,但其世俗音乐,特别是器乐曲则具有相当的实力。在巴洛克时期的德意志音乐中,巴赫的最大贡献是宗教音乐和键盘音乐,而泰勒曼的贡献在于器乐曲,其创作的135首管弦乐组曲、100余首协奏曲和450多首室内乐弥补了巴赫在这些领域的不足(尽管巴赫本人的4首管弦乐组曲、大约30首协奏曲和50多首室内乐都极富盛名,但毕竟数量较少)。此外,泰勒曼还是第一个将日耳曼民间曲调用入作品当中的大作曲家,这对于后来的海顿、贝多芬、勃拉姆斯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听多了泰勒曼的音乐,会发现他的作品当中总是有着源源不断的乐思、流畅而活泼的旋律、强烈的节奏对比,以及漂亮的对位法技巧。泰勒曼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器乐曲中的丰富的配器,他几乎使用了当时所能出现的一切乐器组合,从大规模的管弦乐组曲到小巧精致的奏鸣曲,令人拍案叫绝。泰勒曼的许多作品都是为世俗大众而作的,故而通俗且易于理解,不似巴赫的深刻和内省。泰勒曼与巴赫和亨德尔之间关系密切,经常通信往来。他的学生当中,以巴赫的儿子C.P.E.巴赫最富盛名。
    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阿格丽奇与迪图瓦指挥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 阿格丽奇这位当世最特立独行的杰出钢琴家,不常灌录唱片,许多录音都是她的现场演出。这是少数特地进录音室灌录的专辑之一。录音中她弹奏自崛起乐坛以来就引人称道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并加录了《第一钢琴协奏曲》。阿格丽奇性格中叛逆和独特的部份,有许多地方和普罗科菲耶夫这些协奏曲相当接近,而她也从马加洛夫和罗斯特洛波维奇那里听到许多关于普罗科菲耶夫的轶事,加深了她在诠释这些乐曲时独特的风格。阿格丽奇在还是学生时,就是听着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起床的,她的室友总在她睡觉时就练习这首协奏曲,让她在潜意识里吸收这首协奏曲的各种风貌。日后更因为与马加洛夫这类俄国钢琴家相熟,学得了俄国人的诠释手法。 阿格丽奇对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熟稔程度,己到了随时要她从睡梦中起来弹奏,她都可以如履平地般的轻易,这首协奏曲已经深入她的潜意识和脑海中,如今她在事隔30年后再度灌录此曲,意义自是非比寻常,显示她已有自信走出她年轻狂傲的阴影,树立成熟钢琴名家的风范。她与前夫迪图瓦合作,另外灌录了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是巴托克晚年后采取中庸、抒情路线后的作品,音乐题献给他的爱妻,经常流露出温暖的一面。阿格丽奇在探索了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协奏曲后,再探索这首近代最伟大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自有她不凡的诠释典范。
    杜卡斯、施特劳斯、拉威尔《双钢琴作品》
    杜卡斯、施特劳斯、拉威尔《双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与拉宾诺维奇合作,演奏杜卡斯、理查·施特劳斯、拉威尔的双钢琴作品。 杜卡斯《魔法师的弟子》作于1897年,原曲是一首交响诗,这张专辑中采用由拉宾诺维奇改编的双钢琴曲。此曲内容取材于歌德的诗,讲的是魔法师的弟子趁师傅外出时,偷偷的摆弄起师傅的魔法扫帚来,结果却搞的水漫金山,十分狼狈。这首乐曲生动有趣,富有戏剧效果。 理查·施特劳斯《家庭交响曲》作品53,作于1903年。原曲是一部管弦乐曲,这张专辑中采用由奥托·欣格尔改编的双钢琴曲。此曲是施特劳斯所有作品中最受人攻击的之一。曾有人认为它是乏味的、毫无幽默感的作品,由于它直率地描绘了简单的家庭生活而使人感到非常窘迫,而且,人们常常把它作为范例来说明施特劳斯过分的幽默和拙劣的趣味。 拉威尔《圆舞曲》完成于1920年春天。原曲是一部管弦乐曲,这张专辑中采用由拉威尔亲自改编的双钢琴曲。此曲中,至少有八个大调主题,不少主题表面看来相似,但却包含着不能说是纯粹炫耀的一种节奏、和声的微妙变化。拉威尔从基本的3/4拍里引出丰富的变化,而主题生硬扰人的音程,开了法国作曲家之先。那些始终认为这部作品浮华的人,也不能不承认它具有惊人的活力。
    五亿琴王
    五亿琴王
    在这张著名的试音天碟中,使用了十五把史上最珍贵的“斯特拉迪瓦里”及“瓜奈利·德·杰苏”名琴,分别演奏十五首经典小品名曲。包括:勃拉姆斯《第五及第二匈牙利舞曲》、克莱斯勒《爱之忧伤》、《吉卜赛人》、巴赫《无伴奏组曲》等等,琴音高贵,旋律迷人。原一手母带,录音师再经过反复试听得出来最佳试听版本后,再以当今最好的数字科技进行重刻及制版,把这一张专辑的音乐性及音响性提升到极限,可说是弦乐录音的终级之作。 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利·德·杰苏,两个与小提琴历史及艺术息息相关的名字,它们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屈指可数,它们每一天都在提升自己的价值,它们永不可能再现,它们是真正的“奇迹制造者”。因为有了1985年成立于芝加哥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协会”,因为有杰夫里·富什和玛丽·嘉尔文这样热心艺术、关爱年轻艺术家成长的慈善家们,一把接一把价值连城的名琴从蒙尘的民间、私人保险柜和博物馆的玻璃罩内陆续集中到一个组织,该组织把它们出借给才华横溢的演奏家,使它们重新获得生命,将它们华丽骄人的声音传递给广大的音乐爱好者。 这张专辑并不是为普通乐迷录制的,它的对象是图书馆、小提琴家、收藏家、学者等等。由于这个制作实在太吸引,任何音响发烧友或音乐爱好者都会为之而心动,希望有机会见识一下。演奏这些曲目的是小提琴家奥利维拉,担任钢琴伴奏的是柏杰德,这两位都是活跃在当今乐坛的演奏家。 负责这个专辑录音的是音响界鼎鼎有名的Eric Wen。但是唱片出来的效果并不是发烧友追求的那种要求堂音和空间感等发烧元素的做法,而是一种追求准确真实的录音手法,使每一把琴都反映出自身的声音特色,听起来给人一种非常实在的感觉。
    马西莫·法罗《夜幕中的波希米亚》
    马西莫·法罗《夜幕中的波希米亚》
    这张专辑是爵士钢琴家马西莫·法罗与贝斯手阿尔多·祖尼诺合作,2013年9月在意大利都灵录制的。专辑收录了13首经典歌曲,这是两位意大利音乐家向这些传奇作品致敬,以他们意大利人特有的热情洋溢,和对艺术与众不同的敏感,让经典作品重新焕发出感人的魅力。阿尔多·祖尼诺(Aldo Zunino)意大利爵士音乐家,生于1963年。祖尼诺17岁时开始弹奏贝斯,在此之前,他花了六年时间学习钢琴和吉他。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他在意大利爵士乐界工作。
    阿格丽奇《舒曼·室内乐作品》
    阿格丽奇《舒曼·室内乐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与几位演奏家合作,演奏舒曼的几部室内乐作品。 《降E大调钢琴五重奏》作品44,作于1842年,1843年1月8日由克拉拉主奏钢琴首演。这部优美、活泼的五重奏作品,是一部开山之作,在钢琴与弦乐四重奏的高度融合中,它为同类的后续作品设下了标准,同时乐器之间生气蓬勃的交互作用,也为室内乐曲立下完美的典范。 《行板与变奏》作品46,作于1843年,开始是为双钢琴、二支大提琴以及圆号的编制而创作的,但是经过第一次试演之后,将大提琴及圆号去掉,变成只有双钢琴的演奏形式。1844年8月19日,由克拉拉·舒曼和门德尔松在莱比锡初演。作品为降B大调,3/4拍,充满感情的行板。 《幻想曲》作品73,作于1849年2月,具有鲜明的德国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此曲的旋律既有忧郁伤感的思乡之情,也有坚定不移、斗志昂扬的情感。 《童话场景》作品113,作于1851年,也是舒曼的唯一一首写给中提琴独奏的作品。全曲共分四个乐章,各以浪漫、活泼、嬉游、梦乡为主题。此曲问世后便成为中提琴的经典曲目,几乎每一位中提琴手都接触演奏过这个曲子。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书包嘴的音乐自传》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书包嘴的音乐自传》
    这套专辑是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音乐自传。爵士乐里的Uncle Satchmo,“书包嘴大叔”,指的就是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而Satchmo这个昵称,其实是由Satchel“书”与Mouth“嘴巴”两个英文单字结合在一起的简称。那么,为何Louis Armstrong会被称作Uncle Satchmo呢?因为阿姆斯特朗从小就有张大嘴,小时候同伴们常用夸张的绰号来取笑他;像是“阔嘴”Gatemouth、“吸盘嘴”Dippermouth,与“书包嘴”Satchelmouth等等。长大后的某一天,阿姆斯特朗来到了英国接受音乐杂志的采访,见面时记者亲切的叫他“Hello,Satchmo!”,阿姆斯特朗听到后觉得这个简称很酷,索性就把Satchmo当作是自己的外号;后来,Satchmo更成为他第二本自传的书名。从此之后,Uncle Satchmo就成了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正字商标了。
    斯塔克《大提琴大师》
    斯塔克《大提琴大师》
    这张专辑是最早期的数码录音,1978年在哥伦比亚一号录音室录制,由于音色卓绝,原装黑胶唱片早已成为发烧友收藏对象,从唱片效果听来,数码录音给人的“干硬”感觉显然罪不在录音本身,而是早期的硬件未臻完善,今时今日用高档CD机播放出来,斯塔克好像坐在你面前演奏,呼吸气息一一可闻,达到这个传真度,你还要求什么?
    阿格丽奇、拉宾诺维奇《勃拉姆斯·双钢琴》
    阿格丽奇、拉宾诺维奇《勃拉姆斯·双钢琴》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与拉宾诺维奇合作,演奏勃拉姆斯《海顿主题变奏曲》、《双钢琴奏鸣曲》、《圆舞曲》。 《海顿主题变奏曲》作品56b(双钢琴版),作于1873年。此曲是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变奏多样、方正典雅,受到广泛的赞誉。但其主题并非海顿所作,来源依然不明。全曲包括降B大调的主题,8个风格各异的变奏,以及最后的终曲。 《f小调双钢琴奏鸣曲》作品34b,作于1864年。此曲原为弦乐五重奏,后改编成双钢琴奏鸣曲。 《圆舞曲》作品39,为钢琴四手联弹而作,作于1865年。这些圆舞曲不像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那般华丽,也不像肖邦那样的文雅,如勃拉姆斯自己评介,为“舒伯特风格天真而又小型的圆舞曲”。作品39共16首圆舞曲,这张专辑收录了其中五首。
    汤姆·考斯特《街上混出来的》
    汤姆·考斯特《街上混出来的》
    这张专辑是爵士键盘手汤姆·考斯特1996年录制的,由Tom Coster领衔并演奏键盘、Bob Malach、Michael Brecker演奏次中音萨克斯、Dean “Cat Man”Brown演奏节奏吉他、Steve Cardenas演奏主音吉他、Sheila E.演奏打击乐、Stu Hamm演奏电贝司、Mark Isham演奏小号和短号、Tim Landers演奏电贝司和低音提琴,Dennis Chambers担任鼓手。汤姆·考斯特融合摇滚、放克和爵士乐的技巧是无与伦比的,加上这些技巧卓绝的乐手默契配合,造就了这张不容错过的完美专辑。采用20位K2技术制作,所有乐器的声音真实无比,平衡度极佳,天碟的音质勿容置疑。 这是一张大胆、棱角分明、毫不妥协的融合爵士唱片,由其激情、复杂性和自发性所定义。汤姆·考斯特有足够的空间尽情发挥,而次中音萨克斯手迈克尔·布雷克(Michael Brecker)和他的徒弟鲍勃·马拉克(Bob Malach)这两位灵气十足的伴奏乐手也是如此。鼓手丹尼斯·钱伯斯(Dennis Chambers)在这张精美而抽象的融合爵士唱片中,强烈的鼓声表现得非常出色。
    斯塔克《驿动的大提琴》
    斯塔克《驿动的大提琴》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斯塔克1997年在芝加哥录制的,收录了17首优美动听的小品,包括穆索尔斯基《戈帕克舞》、萨拉萨蒂《吉普赛之歌》、圣-桑《天鹅》、舒伯特《即兴曲》、舒曼《梦幻曲》、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阿尔班尼士《马拉加舞曲》、格拉祖诺夫《西班牙小夜曲》、巴赫《咏叹调》、法雅《火祭之舞》等。斯塔克的大提琴演奏非常有感染力,声音平衡度甚佳。斯塔克抱着大提琴好像坐在你面前演奏,呼吸声清晰可闻。
    阿格丽奇、克莱默《舒曼·两部协奏曲》
    阿格丽奇、克莱默《舒曼·两部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舒曼的两部协奏曲:1、钢琴家阿格丽奇与哈农库特指挥的欧洲室内乐团合作,演奏《a小调钢琴协奏曲》,1992年7月在奥地利格拉茨的现场演奏录音;2、小提琴家克莱默与哈农库特指挥的欧洲室内乐团合作,演奏《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994年7月在奥地利格拉茨的现场演奏录音。
    斯塔克《浪漫的大提琴作品》
    斯塔克《浪漫的大提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斯塔克与日本钢琴家练木繁夫合作,演奏20首大卫·波帕尔的大提琴作品。斯塔克的演奏浪漫、迷人,优美而不滥情,炫技之外还有点沙龙气息,波帕尔简直就是大提琴上的萨拉萨蒂。录音非常出色,大提琴的音色深沉而柔润,泛着浓郁的松香味。
    理查德·文兹三重奏《薰衣草公主》
    理查德·文兹三重奏《薰衣草公主》
    这张专辑是理查德·文兹爵士钢琴三重奏1997年9月在纽约录制的,由Richard Wyands领衔并演奏钢琴、Peter Washington演奏贝斯、Kenny Washington担任鼓手。理查德·文兹(Richard Wyands)是美国著名的爵士钢琴家,他的演奏甜美细腻,极尽煽情之能事。Washington两兄弟演奏的贝斯与鼓则刚柔相济,听起来非常过瘾。专辑中收录的7首情歌,在他们的演绎下格外迷人。那温润的琴声,在空气中悠悠荡漾,仿佛带着淡淡的薰衣草香味。
    阿格丽奇《莫扎特·双钢琴、四手联弹奏鸣曲
    阿格丽奇《莫扎特·双钢琴、四手联弹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与拉宾诺维奇合作,演奏莫扎特双钢琴奏鸣曲和四手联弹奏鸣曲。
    福斯特、曼尼科夫《勃拉姆斯、舒曼》
    福斯特、曼尼科夫《勃拉姆斯、舒曼》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伊莎贝尔·福斯特与钢琴家亚历山大·曼尼科夫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第二、三小提琴奏鸣曲》、舒曼的《三首浪漫曲》以及舒曼、勃拉姆斯和迪特里希合写的《F-A-E奏鸣曲》。
    阿格丽奇《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二组曲》
    阿格丽奇《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二组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与拉宾诺维奇合作,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由两位钢琴家轮换担任第一钢琴、第二钢琴的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一双钢琴组曲》作品5,又称为“音画幻想曲”,作于1893年,由四首小品组成。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双钢琴组曲》作品17,作于1900-1901年,同样由四首小品组成。拉赫玛尼诺夫《交响舞曲》作品45,完成于1940年10月,并于1941年1月3日由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首演。首演两年之后,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便与世长辞了。虽然这已是他的辞世之作,作曲家在他年届六十八岁时写下的这部作品就像他任何一首作品一样充满活力。
    阿格丽奇《梅西安·阿门的幻想》
    阿格丽奇《梅西安·阿门的幻想》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与拉宾诺维奇合作,演奏梅西安《阿门的幻想》的作品。由拉宾诺维奇演奏第一钢琴,阿格丽奇演奏第二钢琴。《阿门的幻想》是双钢琴作品,作于1943年,以极其艰深的钢琴技巧而著称。梅西安与他的昔日学生(和后来的妻子)伊冯娜·洛里奥德一起演奏。此曲的七个乐章中,每一个都是一个不同的“阿门”:创造;星星和“环状星球”;痛苦;欲望,天使,圣人和鸟鸣的欲望;最后的审判和总结。梅西安为每架钢琴分配不同的功能。第一钢琴被赋予了更加辉煌和富有节奏感的角色。第二钢琴具有谐调基础和飞扬的主旋律。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贝多芬·奏鸣曲》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贝多芬·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钢琴家李赫特、戈登维杰尔、鲍尔合作,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1950-1967的现场演奏录音。
    达涅拉·德·尼兹《亨德尔·咏叹调》
    达涅拉·德·尼兹《亨德尔·咏叹调》
    这张专辑收录了澳大利亚裔抒情女高音达涅拉·德·尼兹演唱的亨德尔咏叹调,是她的首张个人专辑。在这张专辑中,达涅拉·德·尼兹继续探索她对亨德尔声乐作品的热爱,演唱了一系列咏叹调,完美地展示了她的戏剧性、魅力和鲜活的声乐品质。亨德尔作品演奏专家威廉·克里斯蒂指挥法国繁盛艺术古乐团担任伴奏,这是一支屡获殊荣的乐团、也是古乐的积极推动者。专辑中既收录了亨德尔的著名作品,也收录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其中包括《朱利奥·塞萨雷》、《里纳尔多》、《塞梅尔》、《特塞奥》和《阿马迪吉》,以及很少表演的清唱剧《阿波罗与达芬》中的咏叹调。 达涅拉·德·尼兹是国际音乐节和歌剧院舞台上最受欢迎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之一。她被《纽约时报》誉为“歌剧界最酷的女高音”,《歌剧新闻》则称她“不仅超凡,更是绝伦!”。达涅拉·德·尼兹掌握诸多不同的艺术风格,并对各种风格的作品均有着过人的处理,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巴黎国家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德累斯顿森帕歌剧院舞台上极具号召力的明星。在达涅拉·德·尼兹美丽的外表下,蕴藏着一个强大的的内心小宇宙。作为一位歌剧演员出身的她,不仅唱起各种歌剧花腔咏叹调来不在话下,也要在音乐剧领域内施展一番拳脚,在各种音乐风格和唱法之间切换自如,堪称全能。 亨德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声乐艺术家。他创作了许多非常独特的歌唱风格,包括女高音咏叹调。这种独特的演唱方式具有非常丰富的艺术性、非常丰富并且细致的情感,同时具有十分鲜明的意大利风格。除此之外,他还可以运用出多种方法来发挥出唱法中的优点。亨德尔的音乐作品不仅要求歌唱家掌握技巧,学会准确控制气氛,还需要考虑歌唱家的音乐表达能力和范围。亨德尔非常善于使用女高音的中档。女高音在学习亨德利的声乐作品时,必须掌握其独特的旋律风格和艺术风格。在演唱亨德尔的作品时,歌唱家要在演唱时带入本身最真挚的情感,表现的安静、放松式的去体会戏剧式的感受。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卡托瓦、席曼诺夫斯基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卡托瓦、席曼诺夫斯基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钢琴家戈登维杰尔、扬波尔斯基合作,演奏卡托瓦、席曼诺夫斯基的小提琴作品。1948-1958年的现场演奏录音。
    安东尼奥·罗塞蒂《单簧管、双圆号协奏曲》
    安东尼奥·罗塞蒂《单簧管、双圆号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霍尔格·施罗特-塞贝克指挥巴登巴登与弗莱堡交响乐团,与单簧管演奏家迪特·科洛克合作,演奏安东尼奥·罗塞蒂的两部《单簧管协奏曲》;与圆号演奏家克劳斯·瓦伦多夫、萨拉·维尔斯合作,演奏安东尼奥·罗塞蒂的《双圆号协奏曲》。
    麦斯基《法朗克、德彪西·大提琴奏鸣曲》
    麦斯基《法朗克、德彪西·大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与大提琴家麦斯基合作,演奏法朗克、德彪西的大提琴奏鸣曲。两位演奏家相辅相成、琴瑟和谐,在乐曲的展开过程中心灵相通、默契如一。他们演奏的歌唱性特别好,乐器的音色极为美妙。聆听这张专辑,他们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内心交流,让人难以忘怀。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舒伯特、德沃夏克》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舒伯特、德沃夏克》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钢琴家扬波尔斯基合作,演奏舒伯特、格里格、德沃夏克、斯美塔那、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作品。1949-1961年的现场演奏录音。
    库贝利克《莫扎特、贝多芬·交响曲》
    库贝利克《莫扎特、贝多芬·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库贝利克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1971年8月在萨尔兹堡音乐会的现场录音。演奏莫扎特《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 莫扎特《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KV.551,作于1788年。此曲是莫扎特三大交响曲的压轴之作,其规模宏大、壮丽灿烂,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中,堪称为最优秀的器乐曲作品。也是莫扎特发挥其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莫扎特晚年娴熟的作曲技巧。此曲还是均衡对照的典范。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最高的创造神之名,把它作为此曲的别名是十分相称的,但这并非莫扎特本人订的名称,而是后人加上的。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55,完成于1804年春。此曲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
    阿格丽奇《法雅、阿尔贝尼兹的作品》
    阿格丽奇《法雅、阿尔贝尼兹的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与巴伦博伊姆指挥的巴黎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法雅、阿尔贝尼兹的作品。 法雅《西班牙花园之夜》作于1905年。此曲是他为数不多的代表作之一。乐曲主题基于西班牙民间音乐,表现该国特有乐器的效果(表现于节奏、调式、装饰音型等方面),法雅认为此曲是一些“交响印象”,音乐特性除喜庆以外也包含忧郁和神秘。全曲分三章:1、在海奈拉里菲宫的花园里,小快板的音乐平静而神秘;2、远处的舞蹈,精确的小快板;3、在科尔多瓦的山区花园里,活跃、快速的音乐比以前更加狂热、粗犷,富于激情与色彩。 阿尔贝尼兹《伊贝利亚》作于1906年,原为钢琴组曲,这张专辑中选用由恩里克·费尔南德斯-阿博斯(Enrique Fernandez-Arbos)改编的钢琴与管弦乐版本。此曲是阿尔贝尼兹晚年心血的结晶,体现着他的艺术颠峰。这部作品运用了西班牙的舞曲节奏并与钢琴技巧相结合。德彪西在评价阿尔贝尼兹时说:“他并没有实在引用民间音乐的主题,但是民间音乐却毫无痕迹地潜入了他的音乐。”当年德彪西最喜欢的是第七曲,他说世上只有极少数作品能与它比美。这套钢琴曲作于德彪西的《意象》与《版画》之后,与德彪西有相似味道,但感觉这套组曲的东方色彩比德彪西还要浓郁。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巴赫、塔蒂尼作品》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巴赫、塔蒂尼作品》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父子与钢琴家扬波尔斯基、奥伯林、鲍尔合作,演奏巴赫、塔蒂尼、维塔利、勒克莱尔、洛卡泰利的小提琴作品。1950-1967年的现场演奏录音。
    阿格丽奇《1992年阿姆斯特丹现场演奏》
    阿格丽奇《1992年阿姆斯特丹现场演奏》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的演奏实况录音,曲目包括:1、与戈德伯格指挥的荷兰室内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25钢琴协奏曲》,1978年5月6日录制;2、与瓦尔博格指挥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1992年10月1日录制。 这张专辑为阿格丽奇的作品增添了新的一笔。她演奏的莫扎特《第25钢琴协奏曲》是一部可同她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相媲美的作品。她的演奏优雅、恰到好处。指挥家戈德伯格将乐团塑造得十分出色。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状态极佳,柔和的音响与深刻的解析力融为一体。钢琴位于麦克风的较前方,但声音依然平衡、自然。慢乐章清澈、优雅,其他乐章由于速度和节奏的精准显得生气勃勃。阿格丽奇演奏的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听来更有亲切之感。不仅有莫扎特作品中的那种风格,还蕴涵着极大的力量感。
    麦景图《试音天碟》
    麦景图《试音天碟》
    著名音响厂牌麦景图为记念建厂50周年,推出最具纪念性金装版C2200 Gold Tube前级及MC2000后级,并同时推出试音天碟。内容以管弦乐及合唱音乐为主,尽皆雅俗共赏的古典名曲之作,可称为近年最高素质可供入门古典及发烧测试的CD唱片,虽然价钱昂贵,但对于发烧友来讲,这张唱片确是必备之碟。 有许多朋友问我,怎样才能较快地激发出对古典音乐的兴趣?我觉得,如果你无法经常光临音乐厅的现场,那么,有一套较好的音响系统,或一张合适的唱片,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要知道,如果用失真严重的音响来完成和古典音乐的初恋,其结果,可能让你觉得恐惧或索然无味,因为你的耳朵会受不了那一大堆的乐器发出的庞大声音。你会失望于自己听到的不是美妙和丰富,而是繁杂和刺耳。同样的,在开始时,就尝试聆听那些艰深得让你觉得枯燥和不知所云的音乐,不管作曲家多么伟大,你也可能就此止步于古典大门之外。而和你“第一次亲密接触”的若是那些迷人优美、引人入胜的作品,情况则可能相反。因为,感官总是比认识先行,轻松而好听的声音,会将你的神经牢牢牵住,然后让你头也不回地踏上爱乐之路。 这张试音碟的选曲悉数来自美国发烧录音厂家的录音母带;内容则完全以古典音乐中精华乐段为主,分别来自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比才《卡门组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科普兰的《牛仔比利》、维瓦尔弟的《四季》等热门的作品,想必专门编辑一份古典音乐入门的教科书,也不过是选取这些乐段做示范。音乐之好听,我不敢说百分之百的人都无法抗拒,但至少我的一个从来不听古典的朋友听到之后,就抢去听了好久都不肯归还。
    查理·帕克《大鸟:1941-1953》
    查理·帕克《大鸟:1941-1953》
    这张专辑是中音萨克斯演奏家查理·帕克1941年-1953年的录音精选,收录了24首作品。 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绰号“Bird(大鸟)”,1920年8月29日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堪萨斯。他是爵士史上最伟大的中音萨克斯手,更是爵士史上最才气纵横的萨克斯手,帕克是一位极具个性的音乐家,14岁时中途辍学,一心钻研音乐。1937年帕克加盟杰·麦克夏的乐队。1940年,与这支乐队合作录制了首张唱片,其中乐曲《好女士》和《杜鹃玫瑰》里有他精彩的萨克斯管独奏;同年,帕克与迪兹·吉莱斯皮在一次即兴演奏会上相遇,他们一拍即合并成了爵士乐历史上最成功的一对搭档。 1945年,帕克与吉莱斯皮合作录制的《高水平的演奏》、《迪兹的情绪》、《肖,不用多说了》、《咸花生》和《暖房》等专辑,震惊了爵士乐坛。1947年,帕克率先组织了包括迈尔斯·戴维斯、杜克、乔丹、汤米·鲍特和马克斯·罗奇在内的五重奏,他们合作的非常成功并将波普爵士乐带入了佳境。 1947-1951年,帕克的音乐事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1949年,帕克转投诺曼·格兰兹的神韵唱片公司,并开始与弦乐队合作录音,以了结自己多年来的夙愿。此后,帕克在作曲上的成就也非常显著,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如《人类学》、《鸟类学》、《苹果饼》、《柯柯》以及布鲁斯作品《是时候了》、《帕克的心情》等。Charlie Parker也是对整个爵士乐发展造成决定性影响的乐手。在他担任领班期间,旗下更包括了年轻的Miles Davis等众多后来的大师乐手,在咆勃爵士乐史上他与钢琴手Bud Powell、小号手Dizzy Gillespie三人被公认为咆勃爵士的领导先驱。Charlie Parker的吹奏技巧无与伦比,无论在小编制当中的引领乐句转折,或是在堪萨斯市Big Band俱乐部里光芒四射的独奏桥段,不管Parker再怎么吸毒、饮酒狂欢、放纵声色,只要他含起萨克斯风吹口,吹奏出的每一段旋律都是空前绝后般地惊才绝豔。与小号手Dizzy Gillespie并肩齐步飙奏时,节奏速度彷佛达到非人的“魔鬼”境界。将精力与天赋同时放在毒品的火焰中两头燃烧的Parker死时才三十五岁,医生检验他的身体时却觉得像是六十五岁的苍老躯体。他的影响无远弗届,Miles Davis晚年曾说:“如果没有Parker,今天的爵士乐听起来将完全不同”,诚如其言。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巴托克、苏克的作品》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巴托克、苏克的作品》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钢琴家鲍尔、科尔勒戈斯卡娅、马卡洛夫、扬波尔斯基合作,演奏巴托克、苏克、梅特纳、伊萨伊、查齐斯基的小提琴作品。1947-1971年的现场演奏录音。
    阿格丽奇《1979年阿姆斯特丹现场演奏》
    阿格丽奇《1979年阿姆斯特丹现场演奏》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1978年和1979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的独奏实况录音,曲目包括:舒曼《幻想小品集》和拉威尔《小奏鸣曲》和《夜之幽灵》等。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巴赫、伊萨伊的作品》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巴赫、伊萨伊的作品》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父子、长笛演奏家马达托夫、中提琴家泰里安合作,演奏巴赫、伊萨伊、雷格尔、普罗科菲耶夫、贝多芬的室内乐作品。1947-1961年的现场演奏录音。
    大植英次《靠岸港》
    大植英次《靠岸港》
    这张专辑是大植英次指挥明尼苏达管弦乐团,演奏几部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包括夏布里埃《西班牙狂想曲》、西贝柳斯《芬兰颂》、伊贝尔《靠岸港》、斯美塔那《我的祖国》中的“伏尔塔瓦河”、阿尔芬《瑞典狂想曲第一号:仲夏守夜》、鲍罗丁《在中亚西亚的草原上》、柴科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这些作品都是作曲家以大编制的管弦交响描绘对世界各地景物的绝佳创作。大植英次率领明尼苏达管絃乐团的精心诠释,加上RR公司的超绝录音水准,让这些乐迷熟悉的曲目充满意想不到的全新感觉。从曲目的安排便可知道专辑标题的涵义,也就是以管弦乐表现出世界各地不同的风情,闭上双眼,跟着音乐一起畅游全球吧。
    拉赫玛尼诺夫、麦克道威尔《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麦克道威尔《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厄尔·怀尔德与雅沙·霍伦斯坦指挥的皇家爱乐乐团合作,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与马西莫·弗莱契亚指挥的RCA Victor交响乐团合作,演奏麦克道威尔《第二钢琴协奏曲》。由著名录音师韦尔金森(K.Wilkinson)分别在1965、1967年录制。专辑演奏、录音都极为出色,是古典音乐的天碟级作品。“拉三”名版如云,众多浪漫派钢琴家都一试身手,厄尔·怀尔德版是其中名演之一,他的演奏感觉敏锐、触键灵活,在技巧与音色上都有给人深刻印象的特点,特别是快速的炫技段落灵动如矫兔飞奔,听来煞是过瘾,与乐队配合很默契,但造型感略显清癯,表情感觉也平淡了些,在力度与幅度表达上不占优势,显然是个偏重技巧的版本,此外,霍伦斯坦大写意般洒脱的管弦乐同样值得一听。怀尔德是演奏李斯特和麦克道威尔的权威,他也擅长此类感觉强烈、情感真挚又具狂想特质的作品,在加上此作版本不多,使怀尔德此版脱颖而出,此版被《企鹅唱片》冠以“三星”。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雅纳切克、德彪西》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雅纳切克、德彪西》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父子与钢琴家鲍尔、马卡洛夫、扬波尔斯基合作,演奏雅纳切克、弗拉季格罗夫、德彪西、柯达伊、阿尔贝尼兹、法雅、萨拉萨蒂的室内乐作品。1947-1972年的现场演奏录音。
    斯特恩《贝多芬·钢琴三重奏、变奏曲》
    斯特恩《贝多芬·钢琴三重奏、变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斯特恩、大提琴家罗斯、钢琴家伊斯托敏组成的钢琴三重奏团,演奏贝多芬的几部《钢琴三重奏》作品。三位在各自领域都可称得上是独奏大师级的音乐家,在演奏室内乐的时候,有些时候整体的表现比各个演奏者的总和要差,原因是自我表现的意识妨碍了音乐的表达。而在斯特恩-罗斯-伊斯托敏这个三重奏组合上却没有问题,因为在1960年公开演出之前,他们仅仅是为了取乐(这是演奏室内乐的最佳途径)而私下合作过多年,完全做到心有灵犀,协调默契,音色优美高贵,充分呈现了贝多芬室内乐的魅力。
    奥伊斯特拉赫《勃拉姆斯、舒曼、胡梅尔》
    奥伊斯特拉赫《勃拉姆斯、舒曼、胡梅尔》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钢琴家李赫特、奥伯林、大提琴家克努舍维茨基合作,演奏勃拉姆斯、舒曼、胡梅尔的室内乐作品。1961-1967年的现场演奏录音。 勃拉姆斯《d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08,从1886年起创作,完成于1888年。其间,勃拉姆斯的几位好友病逝与病危,音乐评论家们认为有宿命观渗入了这部作品。 舒曼《d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63,作于1847年。此曲据说是舒曼为了当作爱妻克拉拉的生日礼物而偷偷谱写,不过此时舒曼已经出现精神障碍的症兆,就如他自己所说的是在“气氛郁闷的状态产生”,交错着晦暗病态与极端浪漫的强烈风格,因此成为最受欢迎的名曲之一。 胡梅尔《F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作品22,作于1799年。
    鲍罗丁四重奏《俄罗斯室内乐作品精粹》
    鲍罗丁四重奏《俄罗斯室内乐作品精粹》
    这张专辑是鲍罗丁四重奏团演奏俄罗斯作曲家的著名室内乐作品。包括鲍罗丁、沙巴林、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诺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作为俄国老牌重奏团,鲍罗丁弦乐四重奏团非常擅长演奏这些俄罗斯风格的作品,他们的诠释风味纯正、驾轻就熟、精彩之至。 俄罗斯音乐壮阔宽广,带有颂歌风格。许多俄罗斯音乐作品,同一个主题音调由开始的沉静、略带忧郁的旋律,逐渐发展为壮阔、颂歌式具有英雄气质的旋律,体现出俄罗斯民族既热情奔放又浪漫抒情的双重性格;而开阔宽广、气宇轩昂、热烈奔放,则突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豪放性格。俄罗斯的音乐家们都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无论是哪个时期,抑或身处哪个国家,都从不背离俄罗斯音乐传统。 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是柴科夫斯基,他的作品中流淌着热情且又开放的情感,细腻而且婉转,蕴含古典风格而深受人民的喜欢。他的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特别强烈的感染力,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情感,并且带有一定的管弦乐的风格。这些都是对作曲家敏感忧郁的情绪的一种反映,在他多数的音乐中,都能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把西方交响乐与民族的文化巧妙的结合了一起。 二十世纪是旋律创作的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当时的苏联作曲家为了避开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语汇雷同,挖空心思寻找与众不同的新的旋律技法,如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但正是这种立足于民族音乐语汇和民族悲情主义艺术情感,并结合西方音乐潮流的核心因素就是一种创新。
    巴伦博伊姆《莫扎特·第21、26协奏曲》
    巴伦博伊姆《莫扎特·第21、26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巴伦博伊姆与柏林爱乐乐团,自弹自指演奏莫扎特《第21、26钢琴协奏曲》。巴伦博伊姆的钢琴演奏长于乐句的表情处理,对旋律线的表现能力很强。他的指挥善于抓住作品全局结构的特长,对乐队音色、声部平衡的敏锐感,对乐队的和声色彩与内声部音型的流动,也能细致精确地表现出来。
    奥伊斯特拉赫《莫扎特、拉赫玛尼诺夫》
    奥伊斯特拉赫《莫扎特、拉赫玛尼诺夫》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几位钢琴家合作,演奏莫扎特、拉赫玛尼诺夫、马尔蒂努、欣德米特的小提琴作品。1947-1972年的现场演奏录音。 莫扎特《D大调第23小提琴奏鸣曲》K306,作于1778年。此曲的音乐充满张力。聆听的感觉,就是天才的灵感如泉水,自然流淌不停歇。 莫扎特根据法国歌曲而作的《G大调变奏曲》K359,作于781年,稍快板,主题为三段体。 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作于1912年。此曲原为一首有着很高的演唱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无词浪漫曲。作品的音乐线条异常优美、典雅;音乐的展开委婉、舒缓;有一种“此恨绵绵无尽期”的杨贵妃式的哀愁和苦楚,令人想起俄罗斯贵族女性的内心压抑和无尽的愁思。音乐的最后,是在高音很缥缈、渐渐消失的余音中结束,有一种空灵、幽秘之感。 马尔蒂努《第三小提琴奏鸣曲》H.303,作于1944年。第一乐章,稍快的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谐谑曲,三重奏;第四乐章,缓板-中板-稍快的快板。 欣德米特《降E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1第一首,作于1918年。第一乐章,活泼的;第二乐章,保持原速。
    罗斯特洛波维奇《老罗在莫斯科》
    罗斯特洛波维奇《老罗在莫斯科》
    这套合辑收录了大提琴家罗斯特洛波维奇1950-1962年在莫斯科的演奏录音,合作的音乐家包括:钢琴大师李赫特、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卡巴列夫斯基,都是当代音乐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曲目包括: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卡巴列夫斯基的大提琴奏鸣曲;柴科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舒曼、肖斯塔科维奇、圣-桑的大提琴协奏曲;肖邦、维拉-罗伯兹、法雅、斯特拉文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大提琴改编曲等。 罗斯特洛波维奇在音乐学院里如鱼得水,不仅学大提琴游刃有余,还在肖斯塔科维奇班上学作曲。据说他从二年级直接跳到五年级,1946年毕业时名字被刻在金榜上,此后边进修边演出,1949年、1950年分别在布达佩斯和布拉格的大提琴比赛上与另一位较早出道的大提琴天才沙夫兰并列获得一等奖。但此后罗斯特洛波维奇的魅力让沙夫兰望尘莫及。
    马丁·史岱费尔德《巴赫·英国组曲》
    马丁·史岱费尔德《巴赫·英国组曲》
    这张专辑是德国钢琴家马丁·史岱费尔德演奏巴赫《英国组曲》第一至三首。 “80后”钢琴家马丁·史岱费尔德是目前欧洲最炙手可热的钢琴新星,以演绎巴赫的作品见长。“弹巴赫的音乐,就像跟他在对话,很生动,很即兴”——音乐里的这种生命和精神,马丁早在6岁就已感受到了。巴赫——“那不是严谨、古老的音乐,相反,它开放极了,每个人的每个阶段都能够沟通。”马丁觉得,如果把心打开,印象里刻板的巴赫一点都不难理解:他既浪漫又现代:“浪漫的意思打动人心,现代则意味着清晰透明”,马丁一发不可收:“巴赫的艺术不光是横向和纵向,而且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平衡处理得好,就能成就很大的共鸣。” 《英国组曲》共6首,作于1720年左右。《英国组曲》这个名称并非是巴赫亲笔提名,而是后人所加。有传说一位英国贵族委约巴赫写了这套组曲,便因此得名。而这个传说至今也未得到证实,组曲的名称却保留了下来。实际上,这套组曲中的舞曲名称都是法国的,音乐也展现出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宫廷舞的高贵气质,丰富的装饰音也彰显了“法式”的华丽风格。
    阿卡多《维瓦尔第·四季》
    阿卡多《维瓦尔第·四季》
    这张专辑是意大利小提琴家阿卡多,使用四把斯特拉底瓦里名琴,演奏维瓦尔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这是《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名版,是发烧友必备的一张古典名盘。这版四季音色讲究、悠扬,除第一小提琴之外,另一个角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羽管键琴(布鲁诺·卡尼诺演奏),在许多时候小提琴与羽管键琴处于平等的位置,个别乐句中它甚至单独发挥作用。阿卡多版注重音色,这正迎合了“春”的诗句要求:阿卡多演奏速度偏慢,加之稍强的羽管键琴,使人感觉春意融融、暖风拂面;以G弦模拟鸟儿的叫声靓丽悦耳。在“夏”的第一、二乐章和“秋”的第二乐章中,作为独奏家的阿卡多显示出了强劲的实力,他右手的运弓非常有力度。
    阿格丽奇、巴伦博依姆《双钢琴作品》
    阿格丽奇、巴伦博依姆《双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巴伦博依姆合作,演奏莫扎特、舒伯特、斯特拉文斯基的双钢琴作品。这是2014年4月19日在柏林爱乐厅的现场演出录音。生动的录音和很少的观众噪音(除了保留的掌声),最大限度保留了两位钢琴家的演奏细节,展现了他们杰出的演奏技巧和心心相印的默契,是一场很难被超越的合奏。
    阿巴多《莫扎特作品》
    阿巴多《莫扎特作品》
    这套合辑收录了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莫扎特作品的录音。包括进行曲、小夜曲、嬉游曲、交响曲、交响协奏曲、c小调弥撒等。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2014)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位列“20世纪十大指挥家”之列。1989年,阿巴多接替卡拉扬出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在卡拉扬之后接手柏林爱乐乐团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差事——至少在“明星效应”上,这是一个无可企及的高度,继任者稍有闪失,就将身败名裂。然而,阿巴多沉稳内敛的性格成就了他。他内涵深厚、思虑深潜,当许多人都借助媒体的力量行销包装、名利双收的时候,阿巴多却逆向而行,赢得了世人对他的专业的尊重。 阿巴多接过了指挥棒,但卡拉扬时代的阴影仍然笼罩在他的头顶。卡拉扬是柏林爱乐乐团的统治者,他君临天下,唯我独尊,他与乐团的交流方式是单向度的,乐手对于他的一切,只能照单全收。而阿巴多并不这样。他似乎深谙这个时代的潮流,他似乎明白沟通才是最好的管理,于是阿巴多行事圆融,同乐团之间的相处非常和睦,在乐团的12年里,柏林爱乐这个世界顶级乐团可谓政通人和。阿巴多认为:“指挥应该理解并尊重个性与自己有别的演奏家或歌唱家,尤其是参与歌剧演出时,这一点更加重要,因为每个人对于一部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而理解每个人不同的想法,并和他们进行沟通,就是指挥应尽的责任。” 阿巴多的指挥,集众家之所长,集名师之大成,以此揉成自己的指挥特点。他的指挥,具有鲜明的意大利风格,热情、明快、如歌、流利、敏锐,双手极富有魅力,眼睛里有音乐。在这套录音中,阿巴多对于莫扎特音乐内在细节的掌握非常清晰而且一丝不苟,诠释重心明确,是非常难得体会到的莫扎特聆赏经验。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精致洗练、技艺高超,对莫扎特作品的理解更是获得音乐界的一致赞扬。
    铃木勋《爆炸2》
    铃木勋《爆炸2》
    这张专辑是低音提琴演奏家铃木勋2003年7月在东京录制的,由铃木勋领衔并演奏贝斯、菅野邦彦演奏钢琴、山本刚演奏电钢琴。收录了10首乐曲,从头到尾好听到让人浑然忘我。铃木勋以他对贝斯的热情,燃起乐迷听觉神经的爱火。这张专辑采用24位超级模拟母带处理技术,极致、完美的声音表现,贝斯的弹性、钢琴的通透,让人惊叹。
    斯特恩、布朗夫曼《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
    斯特恩、布朗夫曼《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
    这套合辑是小提琴家斯特恩与钢琴家布朗夫曼合作,演奏莫扎特的15部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作品中份量与小提琴相当的钢琴部分,演奏者布朗夫曼是斯特恩儿子辈的年轻人,可见大师对其赏识。正是在灵魂导师斯特恩的扶持下,布朗夫曼很快就成为一线当红的钢琴家,后一直走红至今。布朗夫曼常说自己从斯特恩那里学到许多东西,“跟他一起演奏时,他用心听别人,令人钦佩”。与前辈的合作也激发起他日后对室内乐持久的热情,与那些志同道合的同行们一起演奏室内乐、分享音乐的美好,对他而言是最美妙的体验。
    安达《肖邦·前奏曲、练习曲全集》
    安达《肖邦·前奏曲、练习曲全集》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安达1965年7月27日在萨尔兹堡音乐节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肖邦的24首《前奏曲》、24首《练习曲》。比较起来,音乐会前半部分的肖邦《前奏曲》,发挥稍逊于《练习曲》,安达演奏的肖邦《练习曲》独具生动的气韵,而演奏《前奏曲》时尚未达到最佳状态,相比之下,显得平实了一些。 肖邦一共创作了26首前奏曲,包括作品28的24首、作品45以及无编号的《降A大调前奏曲》。肖邦的每一首前奏曲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或印象。肖邦自幼体弱多病,27岁时,由于肺病缠身,朋友们陪伴他去地中海的梅杰凯岛上去疗养。在那里,肖邦获得灵感,创作了作品28的24首前奏曲。这些是前奏曲按十二平均律的律制方法,从C大调开始到b小调,以不同的24个调写成的,其排列方法为五度循环,即第一首为C大调,第二首为它的关系小调a小调,第三首为C大调的上方五度的G大调,第四首为其关系小调e小调……依此类推,最后有24首乐曲。有人认为由于这24首前奏曲关系紧密,应看作是一部音乐作品,做连续演奏。这24首前奏曲一般以一个短小的乐思为中心而构成,但是乐思并不是只做单纯的反复,也不做技巧的展开,而是按肖邦的感情做惊人的发展,其中有些曲子有着超凡的演奏技巧,绝不是容易演奏的作品。 《练习曲》作品10,作于1832-1836年间。献给李斯特的夫人阿古尔特伯爵夫人,后来他们的女儿科西玛嫁给理查特·华格纳。虽然作品10和作品25是在同一时间写成的,但是作品25相比起来更像音乐作品,而不是一些技术难题的攻破。 《练习曲》作品25,也是由12首曲子组成,除第12首写于1831年冬天外,其余都写于1836—1837年间。
    瓦茨拉夫·纽曼《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
    瓦茨拉夫·纽曼《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
    这张专辑是瓦茨拉夫·纽曼指挥捷克爱乐乐团,演奏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纽曼是一位风格非常细腻的指挥家,也许是他身上所固有的斯拉夫民族气质的关系所至吧,他指挥的音乐非常富有抒情性,在对乐曲的表达处理上,他给人的感觉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对感情的处理与控制恰到好处,而对待声音的处理则显得十分清晰和干净。纽曼是一位很好地掌握和表现斯拉夫民族精神与气质的指挥家,他对于这类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的演释是非常出色的,当然,要说最为出色的还是要数捷克作曲家的作品,他对于斯美塔那、德沃夏克、雅那切克和苏克等人的作品,可以说是最为擅长和具有权威性的了,这种特征无论如何是与他和祖国之间的民族血脉关系紧密相联的,这里面既有着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直接影响,又有着生活习俗和精神因素的间接关系,因此无论从思维上还是从气质上都能够达到一种自然的协调一致,这些方面应该说是纽曼能够极其成功地指挥本民族作曲家的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斯拉夫舞曲》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1877年,勃拉姆斯把德沃夏克介绍给德国出版商希姆洛克,希姆洛克请他按照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的模式写一组舞曲,演奏形式是钢琴二重奏。德沃夏克接受约稿后只用了两个月就写成八首民间风格的舞曲,在创作过程中他发现这些曲子很适合写成管弦乐,于是他索性写了两套手稿,一套是钢琴二重奏的,一套是管弦乐的,作品编号都是46。从那时到现在,流行的是管弦乐《斯拉夫舞曲》,二重奏的演奏机会不是很多。《斯拉夫舞曲》使德沃夏克一举成为国际知名的作曲家,这是因为民族主义音乐当时正在形成潮流,民族风格的音乐有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入欧洲乐坛,激起人们对民族乐派的浓厚兴趣。
    海菲兹《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海菲兹《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同为1955年的2个录音:1、海菲兹与明希指挥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2、海菲兹与莱纳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创作于1806年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与1877年至1878年间诞生的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首先,两位作曲家都将它们“安”在了一个比较便于小提琴演奏D大调,都运用了传统的快-慢-快的三乐章形式进行创作;此外,两部作品还有着相同的命运,在刚刚上演之时遭到了激烈的抨击,但幸运的是,它们之后均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备受众人喜爱的作品,同时也成为了许多小提家用来权衡自己演奏水平的两部协奏曲。 海菲兹演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技巧堪称完美,演奏时冷峻的外表后面是被帕尔曼形容为“tornado(龙卷风)”的感情。海菲兹在贝多芬的曲子上很“用情”,但是没有丝毫拖沓,表现的非常大气。银铃般似的音色准确性,以及他所赋予音乐的高贵姿态,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对感性和理性的完美平衡,让海菲兹的演奏不可被超越。 海菲兹演奏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真正完美体现了一种特质,没有拖泥带水、摒弃夸张滥情,稍快的速度和冷峻的音色,正如勃拉姆斯那严肃的面孔!而音符下面,情感却正炽烈地燃烧。海菲兹这种外冷内热的风格,极其适合诠释“古典其面、浪漫其心”的勃拉姆斯作品。
    布伦德尔《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布伦德尔《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这套3CD合辑是钢琴家布伦德尔与拉特尔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的五部《钢琴协奏曲》。这是布伦德尔录制的第四套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与以前的三套录音有着同样的品质、感性、理智的严密性以及在大钢琴上铸就的辉煌,这也使得早期的唱片愈发妙趣横生。 一直以来,布伦德尔弹奏的所有五个慢乐章都极为优异,如同圣餐桌上的神父,吸引着管弦乐队中不同的乐器组环绕在自己的身旁,这次录音甚至比之前更好了。在两部早期的协奏曲中,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甜美而魅惑;在宏大的后期作品中,指挥西蒙·拉特尔彰显出了自身的能量。布伦德尔在早期协奏曲中的演奏,使人回想起他那些早期奏鸣曲以及早、晚期钢琴小品的优秀唱片,但布伦德尔是一位非常私密的人,对传统习俗以及作为“公共”作品拘泥于形式的协奏曲缺乏容忍性。 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人们进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主音c小调暗示着充满黑暗和恐吓的聆听体验,低音乐器在前部奏出、作为打击乐器的鼓则准备就绪可随时投入使用。尤其是慢乐章之后的终曲部分,是不祥的预兆(只有一根发出光泽的单簧管在独奏),全景色调然却有如此宁静,这样的演绎还很少听到。《c小调钢琴协奏曲》以英雄为模型;而降E大调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第一乐章的速度比先前的要慢,但效果并不理想。也许现在的诠释者们,和他们那些具有贝多芬式英雄特质的前辈们相比,要少了些许快乐。回到《第四钢琴协奏曲》的私密世界里,独奏家、管弦乐团以及指挥,状态都非常好。布伦德尔那熠熠生辉钢琴独奏部分的背后,是真实的热情和敏感性作为支撑。从各个方面来说,这套合辑都堪称一流。
    费德勒《比才-谢德林·卡门芭蕾》
    费德勒《比才-谢德林·卡门芭蕾》
    这张专辑是费德勒指挥波士顿通俗管弦乐团,演奏比才《卡门》(谢德林改编版)、肖斯塔克维奇《哈姆雷特》、格拉祖诺夫《卡那娃序曲》。这张专辑常被发烧友称为《敲击卡门》,是由俄罗斯作曲家谢德林根据比才《卡门》歌剧音乐素材改编而成,采用独特的弦乐与敲击乐的配器,敲击乐器金属撞击声之逼真简直惊心动魄、震人心弦。费德勒是指挥这类带有效果类音乐的专家,配合波士顿通俗管弦乐团高水准的发挥,是模拟时代的录音巨作,被誉为《卡门芭蕾》最佳版本,效果更是栩栩如生。
    海菲兹《西贝柳斯、普罗科菲耶夫·协奏曲》
    海菲兹《西贝柳斯、普罗科菲耶夫·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3个录音:1、海菲兹与沃尔特·亨德尔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2、海菲兹与明希指挥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3、海菲兹与沃尔特·亨德尔指挥的RCA胜利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格拉祖诺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之所以有今天的经典地位,有相当部分原因要归功于海菲兹的两个录音版本:1935年和比彻姆、伦敦爱乐乐团和1959年和亨德尔、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演奏录音。海菲兹在这两版本中的表现同样卓越,技巧无懈可击,面对超技片断如履平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首乐章炽热的情感、第二乐章浪漫高贵的情操,以及终曲的火花四溅、无可挑剔。1935年的版本音效较次,仍适宜作为入门版本,当年比彻姆的协奏要比1959年录音有更多的想像力,更能与独奏者平起平坐,而亨德尔、芝加哥交响乐团的伴奏较为平凡,未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但海菲兹的琴音在这版录音中却有更真实的重现。
    宾豪尔《克拉拉·舒曼 - 钢琴作品全集》
    宾豪尔《克拉拉·舒曼 - 钢琴作品全集》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约泽夫·德·宾豪尔演奏克拉拉·舒曼的全部钢琴作品。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年9月13日-1896年5月20日)德国女钢琴家,原名克拉拉·维克(Clara Wieck)5岁随父亲(曾经是舒曼的老师)学钢琴,早年随父进行旅行演出,连李斯特都对其演奏赞叹不已。在那之后她的演奏生涯持续了60年,而且在当时风气保守的时代执教,教育出了很多对后世很有影响的钢琴家,伟大的阿瑟·鲁宾斯坦便是他那一枝的“后裔”。同时她也有作品传世。
    卡拉扬《1957年萨尔兹堡管弦音乐会》
    卡拉扬《1957年萨尔兹堡管弦音乐会》
    这套合辑收录了指挥大师卡拉扬1957年7-8月间在萨尔兹堡音乐节的管弦音乐会现场录音。1、1957年7月28日,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2、1957年7月29日,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35交响曲“哈夫纳”》、《第41交响曲“朱庇特”》,与钢琴家安达合作,演奏莫扎特《C大调钢琴协奏曲》;3、1957年8月22日,携手女高音歌唱家德拉·卡萨、男中音歌唱家菲舍尔-迪斯考,与维也纳爱乐之友协会合唱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4、1957年8月13日,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贝格尔《帕拉波利卡交响曲》、奥涅格《第三交响曲》,与钢琴家赫尔佐格合作,演奏艾内姆《钢琴协奏曲》。
    柯曾《舒曼幻想曲、舒伯特奏鸣曲》
    柯曾《舒曼幻想曲、舒伯特奏鸣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柯曾1974年8月24日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舒曼《幻想曲》、舒伯特《奏鸣曲》。柯曾的演奏,善于把刚健的节奏与内心庄严宁静的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对结构把握能力强,触键中充溢着英国绅士那种优雅。柯曾有非常出色的技巧和高贵的风格,能把自己对音乐的创见以细腻的方式去表现在音乐中,从这个录音中可以明显感受到音乐与精神的深度。 舒曼《C大调幻想曲》作品17,1836年动笔,两年后完成。乐曲采用了多乐章奏鸣曲形式,在本质上带有舒曼固有的幻想性和诗意因素。舒曼独特的创作才华与人格魅力在这首作品中凝聚交织,滚滚乐思化为炽烈的情感喷薄而出。这首倾注了心血和激情的作品被后人奉为浪漫主义音乐的经典之作。 舒伯特《降B大调第21钢琴奏鸣曲》D960,作于1828年。此曲是舒伯特最后一部器乐作品,也是最杰出的钢琴奏鸣曲。在经历过生活潦倒、贫病交加之后,舒伯特也用优雅欢乐的旋律,唱出最后的、最优美的“天鹅之歌”。此曲不仅是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总结,更是他一生的总结。舒伯特用这部作品为自己的一生写了一部自传,同时又用他认为最好的音乐来安慰世间、安慰后人、安慰自己。
    海菲兹《柴科夫斯基、门德尔松·协奏曲》
    海菲兹《柴科夫斯基、门德尔松·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3个录音:1、海菲兹与莱纳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57年录音;2、海菲兹与明希指挥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奏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959年录音;3、与室内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忧伤小夜曲》作品26、《圆舞曲》(选自《C大调小夜曲》)作品48,1970年录音。 海菲兹演奏的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非常精彩,展现了海菲兹举世无双的技巧和非凡的音乐修养。不论是音乐性、技巧或是莱纳、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协奏,都有压倒性的说服力,使这个版本成为无以伦比的示范级录音,无论演奏、演出阵容、录音,样样不俗,足以打败现今所有版本。
    香港纯弦《从这到那》
    香港纯弦《从这到那》
    这张专辑是香港纯弦2011年发行的,收录了几首中外名曲的改编曲,包括迈克尔·杰克逊《Bad》、皮亚佐拉《探戈的历史》的其中四首、Lady Gaga《Bad Romance》、古曲《十面埋伏》、《黄河协奏曲》的弦乐版、巴赫《托卡塔与赋格》。香港纯弦是一个汇聚世界各地弦乐高手的组合,2004年成立于香港。大部分乐团成员均为香港管弦乐团团员,该组合以一种香港从未有过的音乐元素和风格去演绎和超越音乐的界限。创办人黄敏基教授为始创赞助人,香港管弦乐团第一副团长梁建枫为艺术总监,在2005年6月于香港文化中心首演后,香港纯弦组合更奠定为一个高水平及与众不同的音乐团体。除了秉持高水平的演奏外,香港纯弦更致力于推广本地作曲家的作品。2004年总监梁建枫策划并主办了名为“纯弦”的现代作品创作及发表计划,邀请了陈永华、曾叶发、陈锦标、麦伟铸等八位中国香港着名的作曲家参与。2005年和2007年更两次应国际现代音乐协会邀请,参加现代音乐节并负责所有弦乐作品的发表和演出。
    库贝利克《马替努、柴科夫斯基交响乐作品》
    库贝利克《马替努、柴科夫斯基交响乐作品》
    这张专辑是指挥家库贝利克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1956年8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马替努《彼埃罗·德拉·弗朗西斯卡的壁画》、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除了莫扎特、贝多芬、布鲁克纳和马勒的作品外,库贝利克在萨尔兹堡音乐节演出的曲目,也总是包括捷克作曲家的作品,不仅包括斯美塔纳和德沃夏克,还有20世纪的作品,比如扬纳切克的交响乐曲和当时首次获得国际认可的交响诗《塔拉斯布尔巴》。 库贝利克还特别推荐他的同胞马替努的作品,虽然他在1941年移民到美国,但从未断绝与欧洲以及他的祖国布拉格的联系。(马替努曾在巴黎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在1956年音乐节的最后一场管弦乐演奏会(这张专辑的录音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中,库贝利克演奏了一段纯粹斯拉夫风格的曲目:德沃夏克《小提琴协奏曲》和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加上马替努三乐章交响诗的演奏。 这幅壁画出自15世纪的绘画大师彼埃罗·德拉·弗朗西斯卡之手,非常精美,色彩异常鲜艳。这部交响诗旋律悠扬,除了精巧的结构,并没有脱离斯拉夫人的基本特征。这部作品是献给拉斐尔·库贝利克的,他以一种精确而富有音乐色彩的方式呈现了这部作品,从而确保了它的成功。
    基辛《演奏肖邦作品》
    基辛《演奏肖邦作品》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基辛演奏的肖邦作品,包括演奏会的现场录音。 CD1是基辛1993年2月在卡内基音乐厅独奏会的实况录音。在这场独奏会中,基辛演奏了肖邦的三首夜曲、三首圆舞曲以及幻想曲、波洛奈兹和谐谑曲各一首,这些作品都是肖邦众多创作体裁中最杰出的代表作。肖邦的曲目向来被看作是钢琴演奏的试金石,绝对是钢琴家的终极挑战,而年轻的基辛却早已跃过凭栏,通过自己迥异的气质和独到的见解将肖邦浪漫、热情以及超人的自然乐感浑然一体,充满了青春魅力。 基辛在这场音乐会中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既富于诗意又荡气回肠,他灵动的琴声经由录音师的妙手,不仅使卡内基音乐厅焕发出新的活力,更拉进了肖邦和听众的距离,这种心与心的互动和共鸣让所有人都为之疯狂,令人叫绝。这张专辑是钢琴独奏会现场录音的完美典范,演奏、录音水平一流,是RCA红印100最佳唱片,获得《日本唱片艺术》推荐。 CD2是基辛1993年2月在卡内基音乐厅独奏会的实况录音。他演奏了《第三钢琴奏鸣曲》、12首玛祖卡。 CD3是基辛1998年8月5-7日在德国弗莱堡的SWF录音室录制的,包括全套四首《叙事曲》、一首《摇篮曲》、一首《船歌》、一首《谐谑曲》。 CD4是基辛1999年7月30日-8月1日在德国弗莱堡的SWF录音室录制的,包括全套24首《前奏曲》、《第二钢琴奏鸣曲》、一首《波兰舞曲》。 CD5是基辛2004年7月26日在瑞士韦比尔耶音乐节的独奏会实况录音。基辛演奏了四首《波兰舞曲》与四首《即兴曲》。《波兰舞曲》是波兰古时候每小节有三拍子的民族舞蹈,也是从以前波兰上流社会开始流传的舞曲。许多作曲家都写过波兰舞曲,肖邦则以这曲式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作品二十六的两首《波兰舞曲》是肖邦早期的创作,在传统的形式中,展现出非常强烈的肖邦独特之美以及激动不安的感觉。作品40第二号的《波兰舞曲》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正好与接下来以曲中战斗性与坚毅不屈精神闻名的《英雄波兰舞曲》形成对比。
    乔丹·吉尔确普《吉他弦情》
    乔丹·吉尔确普《吉他弦情》
    这张专辑是吉他演奏家乔丹·吉尔确普自己编曲辑录的第一张唱片,完全是“自传”性的专辑。真正的吉他爱家喜欢品聆一把吉他的“清弹”,可能这样才能细赏其中的香醇味。这张专辑由乔丹·吉尔确普自己演奏,自己撰写唱片文稿,用琴声和文笔抒发心声,很适合吉他爱好者的口味。听这张唱片,可以先凭自己的“听功”,按顺序欣赏,也可以按“文”索骥,依乔丹·吉尔确普的引语踏上唱片中的吉他音乐之旅。熟悉几遍之后,当你闭上眼睛,专心欣赏这场吉他独奏音乐会,乔丹·吉尔确普的乐思在你心中会更加清晰,更能产生共鸣。
    阿劳《李斯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阿劳《李斯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劳1982年8月在萨尔兹堡音乐节演奏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但丁幻想奏鸣曲》、贝多芬《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在这个现场演奏录音中,阿劳演奏了这三部高难度的钢琴作品,使人对他有了一个迷人的、崭新的印象:阿劳永不会妥协,即使在79岁的高龄,他所演奏的作品在智力和体力方面的表现都难以超越。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78,作于1853年,献给舒曼作为其《C大调幻想曲》作品17的回礼。此曲被人无数次地弹奏、鼓掌、激动欢呼,这部单一主题变形手法运用得登峰造极的大型作品在钢琴文献中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已经无须赘言,它成功地脱离了传统奏鸣曲式,同时又并未牺牲奏鸣曲式固有思维的巨大凝聚力量:“浮士德”的原始主题最初惊魂浮现的混沌一刻,整部作品的全息宇宙图像就几乎昭然若揭,在痛苦而欣喜的思索与严峻拷问中,所有变形主题都从冰冷胚胎中自然脱落伸展,飘然幻化成各种迥然不同的面貌征兆。 李斯特《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是《旅游岁月》第二集中最后和规模最大的一首,以一个三全音的主题开始,这个音程被认为是“音乐中的魔鬼”。作品没有去表现但丁对的地狱之门的刻画,而更多的是表现诗人对这些受诅咒的灵魂们的祈祷,并让他们同他对话。李斯特运用钢琴的高超的技艺,完全可以比得上柏辽兹对于管弦乐队的运用:他用钢琴创造出了千变万化的音响。作曲家是从内心和心理上描绘的地狱的场景。此曲纳入最佳音乐处理的佳作之列,其所表现的主题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受人们喜爱的一个:自身灵魂被分离的痛苦——尤其是高贵的本性在理智的理想主义与不受约束的性欲之间的强烈冲突。 贝多芬《f小调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作品57,作于1806年。这是一首激情大气的作品,既有狂风怒吼般的发泄,又有涓涓细流样的柔情;既有追求光明的渴望,又有淡泊内省的自问。作品出版时给与了“热情”的标题。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极有影响,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了他追求的理想目标。《热情奏鸣曲》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英雄面貌,体现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感情。这部作品不仅是贝多芬最有代表性的杰作,也是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
    马里纳《维瓦尔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
    马里纳《维瓦尔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由英国指挥家内维尔·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演奏的维瓦尔第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维瓦尔第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四个季节为主题,分别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炎热、秋天的丰收和冬天的寒冷。马里纳的指挥风格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带领圣马丁室内乐团演奏出了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音乐风格。圣马丁室内乐团的演奏技巧非常出色,他们的演奏充满了细节和情感,让人感受到了维瓦尔第音乐中的细腻和美妙。这张专辑的录音质量非常高,声音清晰而富有层次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音乐会现场。这是一张非常优秀的专辑,马里纳和圣马丁室内乐团的演奏完美地展现了维瓦尔第音乐的魅力。如果你喜欢古典音乐,那么这张专辑绝对值得一听。
    查理·帕克《酒吧演出的巨星们》
    查理·帕克《酒吧演出的巨星们》
    这张专辑是查理·帕克与几位爵士乐手1949年3月5日在纽约的Royal Roost酒吧演出的现场录音。 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1920-1955)绰号“Bird(大鸟)”,爵士史上最伟大的中音萨克斯手,更是爵士史上最才气纵横的萨克斯手。查理·帕克是对整个爵士乐发展造成决定性影响的乐手,在他担任领班期间,旗下更包括了年轻的Miles Davis等众多后来的大师乐手,在波普爵士乐史上他与钢琴手Bud Powell、小号手Dizzy Gillespie三人被公认为波普爵士的领导先驱。查理·帕克的吹奏技巧无与伦比,无论在小编制当中的引领乐句转折,或是在堪萨斯市Big Band俱乐部里光芒四射的独奏桥段,不管他再怎么吸毒、饮酒狂欢、放纵声色,只要他含起萨克斯风吹口,吹奏出的每一段旋律都是空前绝后般地惊才绝艳。
    俄罗斯音乐中的西方诗人《永恒》
    俄罗斯音乐中的西方诗人《永恒》
    这张专辑收录了多位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其中包括尼古拉·梅特纳(Nikolai Medtner)、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亚历山大·格雷恰尼诺夫(Alexander Grechaninov)、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等。专辑由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谢尔盖·拉林(Sergei Larin)与女钢琴家埃莱奥诺拉·贝科娃(Eleonora Bekova)共同呈现。两位杰出的艺术家以精湛的技艺与出众的艺术表现力共同完成了这张专辑,将大师们的经典作品呈现给听众。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唱片集锦》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唱片集锦》
    这张专辑是“20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的唱片集锦,这些艺术家的录音都代表了20世纪钢琴艺术的最高水平和审美潮流。这张《唱片集锦》收录的68轨录音,正是“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的精华,几乎是每一位钢琴家最拿手的曲目。没时间听整套的朋友虽然很遗憾,但聆听这张专辑,也可以感受钢琴艺术的精妙,体会到一代钢琴大师的精湛技艺和钢琴音乐的厚重底蕴。
    科普兰《指挥科普兰作品》
    科普兰《指挥科普兰作品》
    这张专辑是科普兰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自己创作的《小伙子比利》、《牧区竞技》和《阿帕拉契亚之春》三部芭蕾舞组曲。 阿隆·科普兰(AaronCopland,1900—1990),美国作曲家。祖籍俄国,是第一位被认为有本土风味的美国作曲家。30年代多次访问墨西哥,1936年根据墨西哥流行曲调创作管弦乐幻想曲《墨西哥沙龙》,十分成功。用这一风格写作的其他作品尚有芭蕾舞剧《小伙子比利》、《牧区竞技》和《阿帕拉契亚之春》。晚年少创作,转而从事指挥。科普兰是国际上公认的第一位具有美国本土风味的作曲家。音乐创作涵盖了他一生的各个阶段,时间达60年之久。作品风格展示出他一直不断创新、开拓的特征。从早期使用爵士乐素材为作品贴上“美国音乐”的标签,以具有现代音乐语言的和弦、和声进行、节奏、速度来体现音乐创作的求新及强调对古典音乐模式的突破。到开始在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等方面作出极富实效的探索,最终以其卓越的成就和贡献而成为美国专业音乐发展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舞剧《阿帕拉契亚之春》是科普兰与美国著名舞蹈家玛莎·格雷厄姆紧密协作的产物,是科普兰受伊丽莎白·斯普拉格·库立基基金会的委托、以摄取玛莎·格雷厄姆的个性为出发点而写成的。科普兰曾以美国边境生活为题材写过三部舞剧,《阿巴拉契亚之春》是其中最后一部也是最美的一部。舞剧《阿帕拉契亚之春》本身实际上并无情节,人物也只有新娘及其农村丈夫、老拓荒妇人、牧师及其信徒。原来的舞剧总谱是依照小型室内乐队编制写的,其音响效果干净利落、优美清晰。 《小伙子比利》组曲是科普兰在1938年受美国芭蕾舞团经理林肯·卡斯坦委托所作的独幕舞剧《小伙子比利》的音乐。该剧在当年十月于芝加哥首演并大获成功。作品取材于美国西部的真实故事,“小伙子比利”又称“比利小子”,在美国是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有人说他是位神枪手,是个除暴安良的西部牛仔英雄;也有人说他是个不法之徒,曾经谋杀了21个人。好莱坞也曾经以他为原型拍摄了同名电影。 牧区竞技是美国西南部草原牛仔们的竞技项目。星期六下午,牛仔们驾烈马飞越障碍物,或是比赛投掷绳圈的技巧等,然后牛仔们与观众共享晚餐,跳舞作乐,共享夜晚。这部组曲为蒙特卡罗俄罗斯舞剧团而作,此舞剧叙述一位牧牛人家姑娘仰慕一位牛仔,为接近牛仔竞女扮男装,一举一动摹仿男人,遭牧场的牛仔和女人讨厌。最后,这位姑娘恢复女儿样,终于获得了白马王子。
    杨雪霏《吉他挚爱》
    杨雪霏《吉他挚爱》
    这张专辑是古典吉他演奏家杨雪霏的录音,收录了她演奏的22首经典作品,都是深受全世界乐迷喜爱的吉他佳作,每一首乐曲都是杨雪霏艺术道路中一路走来的的记忆点,而这些优美动听的旋律也清晰地串起了她的音乐旅程。从一位热爱吉他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位在世界舞台表演的古典吉他演奏家。从孩童时期练习的作品,到在各国舞台上被观众追捧的吉他经典旋律,杨雪霏精心挑选的曲目横跨了她30多年与吉他为伴的生活。专辑收录了杨雪霏首次尝试创作的《新疆幻想曲》,这是一首深受新疆民族音乐启发而创作的极具西域风格的吉他作品。此外,古典吉他大师、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的《当鸟儿回归时》也由杨雪霏进行世界首录。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齐默尔曼》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齐默尔曼》
    这张专辑收录了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的演奏录音,包括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Krystian Zimmerman,1956年12月5日-)波兰钢琴家。齐默尔曼1956年出生于波兰扎布热,早年由父亲启蒙开始学习钢琴,1963年在卡托维治音乐院师从杨辛斯基(他也是齐默尔曼唯一的老师),1975年赢得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第一名(他是一百一十八名参赛者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后开始在世界各地演出。1976年,阿图·鲁宾斯坦邀请齐默尔曼到他位于巴黎的寓所给予宝贵的个人指导,对于齐默尔曼未来的事业影响很大。没多久齐默尔曼就得到与柏林爱乐乐团及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合作的机会,1977年首次在伦敦登台,1978年第一次赴美国明尼亚波里斯演出,曲目是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齐默尔曼于同年在洛杉矶演出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后,被当地乐评人与年轻时期的约瑟夫·霍夫曼相提并论。齐默尔曼在DG录下不少录音,包括独奏与协奏曲,与他合作过的指挥包括卡拉扬与伯恩斯坦。齐默尔曼以诠演古典、浪漫时期的作品最受好评,他擅长演奏舒伯特、贝多芬、肖邦、格里格、勃拉姆斯与李斯特的作品。不过,齐默尔曼近年也把曲目扩展到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齐玛诺夫斯基与鲁托斯拉夫斯基等二十世纪作曲家的作品。
    吕思清《帕格尼尼、圣-桑·小提琴奏鸣曲》
    吕思清《帕格尼尼、圣-桑·小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吕思清与钢琴家芦静怡合作,演奏帕格尼尼、圣-桑的《小提琴奏鸣曲》和其他小提琴名曲。吕思清将自己30多年的艺术积淀凝聚在这张专辑里,帕格尼尼《A大调奏鸣曲》和其他风格各异、绕梁三日的经典小提琴名曲,是吕思清演出舞台上的看家小品,历经多年打磨已臻化境,沉淀于此,值得细品。 圣-桑《d小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作品75,写于1885年。此曲共有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又细分为两小部分,而且两小部分连续演奏,中间不停止。这4个部分对应古典奏鸣曲的4个乐章,但究竟要把这4个部分全视为乐章,或把两大部分各视为乐章,或把其中1个部分视为乐章,各人的看法纷纷不一。
    富特文格勒《莫扎特·小夜曲集》
    富特文格勒《莫扎特·小夜曲集》
    这张专辑是伟大的指挥家富特文格勒率领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莫扎特第10、13小夜曲。 《降B大调第10号管乐小夜曲》 K.361“大组曲”,创作于1781年,这部作品虽然没有其晚期管乐重奏曲那种荡人心魄的魅力,但莫扎特这里要展现的不是某一种管乐器的澄明纯净之美,二支双簧管、二支单簧管、二支巴塞特圆号、二支巴松管、四支自然圆号、一把低音大提琴搭配在一起,产生的化学效果是辉煌的音色后,世俗的快乐漾在每个人的心头。 《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品k.525,作于1787年。这是莫扎特的小夜曲中最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一首。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首音乐会小夜曲,有四个乐章象一部缩小了的交响曲。它与情歌小夜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裁。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玛丽亚·尤金娜》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玛丽亚·尤金娜》
    这张专辑收录了玛丽亚·尤金娜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作品。玛丽亚·尤金娜(Maria Yudina,1899-1970)前苏联钢琴家。她的演奏气势恢宏,音乐最大的特色在于不墨守古典型式的成规而富有深刻的创造性,以多样性、阳性力量以及创造才华著称于世。尤金娜1899年出生于白俄罗斯涅维尔,1970年在莫斯科逝世。尤金娜1996年开始学习钢琴,后来进入圣彼得堡音乐院师事艾西波娃,1913年首次在公众场合中演出。按着尤金娜又向切列普宁(齐尔品的父亲)、布鲁门菲尔德等人学习,1923年第一次正式公开演出。尤金娜经由克伦培勒与欣德密特认识了西欧音乐,1930年起在全苏联各地演出并先后在列宁格勒与莫斯科音乐院任教。斯大林某次从广播中听到尤金娜弹奏的莫扎特《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后,立刻要求属下在当天傍晚把录音送上来。尤季娜1950年参加莱比锡巴哈音乐节的演出,1954年在波兰巡回演出。从莫斯科音乐院被免职后,尤金娜继续在莫斯科的格涅辛音乐学校任教并举办独奏会,斯特拉文斯基在1962年首度回俄国时,尤金娜曾经在庆祝斯特拉文斯基八十大寿的音乐会中演出,1969年5月举办个人最后一场音乐会。
    桑顿《勃拉姆斯·第一、二大提琴奏鸣曲》
    桑顿《勃拉姆斯·第一、二大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布赖恩·桑顿与钢琴家斯宾塞·迈尔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第一、二大提琴奏鸣曲》。 《e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作品38,作于1865年。这是一首洋溢着动人情感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第一乐章如歌谣般委婉,如泣如诉;第二乐章高雅又不失宁静;第三乐章则情调鲜明,扣人心弦。当时勃拉姆斯正经历丧母之痛,其难言的哀恸愁绪,对往昔岁月的美好回忆,均在这首作品中由大提琴和钢琴的对话绵绵展开。作品独特的气氛和韵味深深感动了听者。 《F大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作品99,作于1886年。此时的勃拉姆斯年届五十,正处于创作顶峰期,具备更完善的作曲技巧和更成熟的思想境界。与《第一大提琴奏鸣曲》相比,此曲篇幅长大、结构复杂,曲风激昂热情,充满张力与戏剧性,采用较多的高音区明亮音色和特殊的连弓颤音等等。这些特点均增加了作品丰富的色彩变化,使其旋律更为广阔,表现更加自由。
    哈肯·哈登伯格《炫技的小号》
    哈肯·哈登伯格《炫技的小号》
    这张专辑是小号演奏家哈肯·哈登伯格与钢琴家罗兰·潘提纳合作,演奏7部现代派的钢琴与小号作品,都是世界首次录音的曲目。哈登伯格不仅热衷以“循古”来拓旧,也积极用“纳今”来开新。实际上,当今许多著名或不著名的现代作曲家都曾为哈登伯格写过小号作品,如里凯蒂、沃特金斯和日本作曲家武满彻等。此外,他对爵士乐、拉小提琴和歌唱也充满了兴趣。他认为,这些兴趣对他演奏小号都有帮助。 小号以被视为独奏乐器来看的话,第一个黄金的时期是巴洛克时期,之后渐渐消褪,直到二十世纪爵士乐的兴起,又再度将小号带入受欢迎的阵营中。十九世纪则以刚发展的短号较受重视。 专辑中阿尔班的作品即是短号作品。阿尔班除了是演奏家之外,同时为短号的曲子写作树立起一种模式,即选一流行曲调为主题加以变奏。奥涅格的小号与钢琴进场音乐是1947年日内瓦的一个音乐会议之开场音乐,为小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另外专辑也收录了二十世纪较富实验的作品,内容五花八门,精彩万分。

主播资料

主播名:Love_small_cat

个人电台地址:https://www.qtfm.cn/podcasters/9294ed1b930e40ea837c9ffd8448d9d6/

热门主播

换一批
  • 李野默
  • 股老师
  • 高晓松
  • 士金
  • 小宇
  • 邱震海
  • 机智的大碗
  • 士兵小站广播电台
  • 宏图(麦克风fm)
  • 单田芳评书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