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以折耳根(鱼腥草)为核心,探讨其在不同地域引发的饮食文化差异。江南地区对其腥臭气味的排斥与西南地区视其为美食的鲜明对比,揭示了地域饮食偏好分歧的普遍性。折耳根在医学领域的兴衰史被详细回溯,从非典时期作为“天然抗生素”的鱼腥草注射液功臣地位,到因不良反应和致癌争议跌落神坛,最终回归平淡。
围绕折耳根形成的网络流行梗,如“折耳根联盟”和“西南F4”,成为连接云贵川渝的文化符号,通过凉拌折耳根制作方法、火锅搭配等食用场景,展现西南地区独特的饮食传统。作者结合个人经历,描述折耳根作为舌尖乡愁的味觉记忆,以及其从药用植物到争议食材的身份转变,提及学界对马兜铃酸致癌风险的辨析与澄清。
文中穿插对现代人植物认知缺失的反思,强调折耳根在西南饮食中的符号意义。通过对比其药用价值与美食属性,揭示食物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面性,最终以“尝试理解他者饮食”的呼吁收尾,呼应地域文化差异与包容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