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据时期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是中华民族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后,台湾民众持续发起反抗,包括丘逢甲组织义军、刘永福黑旗军阻击日军等行动。雾社起义中,莫那鲁道率领泰雅人武装抗日,成为日据时期台湾少数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悲壮缩影。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李友邦提出“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成立台湾义勇队参与大陆抗日,体现了台湾同胞与祖国命运一体的抗争精神。
两岸对抗战历史的叙述存在差异,部分源于台独分裂立场对殖民统治的美化。民进党将日据时期称为“日志”,淡化侵略本质,这种历史认知需坚决反对。对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评价,应从全民族抗战视角出发,承认国共两党在战略配合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力量,敌后战场后期成为抗击日军主战场,展现了中流砥柱作用。
正确看待两岸抗战历史差异需立足民族大义,客观评价两个战场的战略价值。强调“看大不看小”的全局观,避免片面否定或夸大单一战场贡献。通过铭记国共两党牺牲的三百八十万军民,传承全民族团结御侮的历史真相,维护两岸同属一中的共同记忆。